刘军连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147810.html隆冬时节,在河南郏县冢头镇一家制作“人造肉”的老店里,挤满了前来加工这种食材的乡亲。这是一家有20多年制作历史的老店,由夫妻二人共同经营,不过他们此刻都在别的制作环节上忙碌,照片中的几位都是前来委托加工的乡亲,出成品的时候大家往往亲自动手。
“人造肉”是当地人对这种黄豆制品的俗称,相比起豆腐和腐竹,这种食材出现的时间较晚,因为它算是一种膨化食材,需要依赖现代化的机器制作。虽然人造肉的味道很好吃,但基本在乡村地区流行,城市里也是这些年才有,以前基本买不到。
正在往机器里倒黄豆的是这家店的主人谷小菊,她今年53岁,从二十多岁就开始跟丈夫一起经营这门生意,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每年地里的麦苗刚露头,人们进入农闲,他们夫妻二人就开始开机器忙碌,一直忙到春节前才告一段落。由于夫妻二人做生意实诚,说话又和气,所以每天顾客盈门。
这台“挤”豆油的机器已经颇有年头,正在操作机器的是谷小菊的丈夫,他在店里是个多面手,那里需要人手就往那里补,并且机器用的时间长了,自己还学会了修理。两个人从早上八点开始,一直忙到晚上六七点停机器,到了年关时节,忙到晚上十二点也是常有的事儿。
做人造肉用的黄豆,先在这台机器上榨出豆油和豆饼,一般10斤黄豆出一斤豆油,剩余的八九斤豆饼做人造肉,豆油能卖七块钱一斤,人造肉卖四块钱一斤,过去带豆子来加工的人多,买成品的人少,现在种豆的人家少了,反而买成品的人多了。
这就是压榨出来的豆饼,在做人造肉的机器没有出现之前,豆饼一般用作喂牲口用的饲料,现在经过简单一加工,反而成了人人喜欢又怀念的美味。这些豆饼要进入另外一台机器粉碎,然后在搅拌机里加水拌成粉粒状,之后进入最后一道工序。
“挤”人造肉的机器需要两个人操作,谷大妈在这边往机器里填料,生料经过有一圈电热丝的加热装置,就会挤出来热气腾腾带波纹状的人造肉,此时的人造肉已经是熟的了,回家凉调一下就可以开吃。
这种老式机器没有自动截断的功能,所以要人工拿剪子一段一段去剪,一般轮到谁家了谁坐在这个位置上,从黄豆到成品,大家亲眼看着每一步,这样吃着也放心,不用害怕里面放添加剂啥的。
中午将近一点钟,谷大妈在店里简单吃了一碗丈夫送来的面条,他们有两个孩子,都是大学生,这是夫妇俩引以为傲的成就。孩子们见父母辛苦也常劝他们不要再干了,但他们好像对屋里的机器有了感情,一入冬不听见机器响,就浑身不自在。
天气晴好,这位老伯把刚刚做好的人造肉搭在院子里晾晒,他的孙女还小,但是已经喜欢上了这种美味。对很多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工作的游子来说,人造肉的味道往往就是乡愁的味道,吃一口越嚼越香,这种比肉还香的感觉,总让人回味无穷。摄影记录
张根栋(图文乡土河南原创,剽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