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到世界第一大进口国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抗复发工程 https://m-mip.39.net/czk/mipso_7915776.html

粮油界朋友圈近期流传一篇文章--《中美大豆之战,中国完败内幕》(详文见文末附件),的确悲情动人。中国怎么就完败呢?!

如果一定要把大豆进口比喻成战争,也许我们有过战术失误,但更多时刻是战略选择。

事实上,中国大豆产业并不像社会舆论流传的那样“岌岌可危”。虽然榨油业一度曾有被跨国资本控制的忧虑,但经过一番努力,目前已形成中国国企、民企和外资三分天下的格局,广大消费者在充足供给和竞争中获益、国内油企在向外资学习和竞争中发展壮大。

然而,中国大豆从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变成世界最大的购买客户,如此戏剧性的变化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所谓的内幕是美国人的阴谋亦或阳谋么?

基于意识形态或爱国情感的论战已足够多,我们需要更冷静清晰的视角,看看大豆及压榨产业如何走到这一步,以及将往何处去。

下面这篇文章全景式梳理了近20年来中国大豆市场巨变的每个重要节点,其中也包括所谓的“中美大豆之战”。没有“剧情“描述,多是数据求证,推荐给想认真了解历史的粮油人。

(文章有点长,精彩不少,先收藏,慢慢看)

从世界第一生产者到世界第一大客户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豆完全自给自足,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大跃进前(-年),中国大豆的出口一度对前苏联非常重要。大豆产量从80年代的万吨增长到年的万吨高峰。随后的几年里,产量亦稳步增长。

直到年代,中国仍然是大豆净出口国。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大豆出口超过万吨,完全不需要进口。

随着中国对全球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大豆产品需求的增长,中国大豆产业在年和年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中国曾经是美国、阿根廷、巴西在世界大豆出口市场的竞争对手,如今却成为它们最大的客户。

怎么会需要这么多大豆?过去大豆主要用于豆制品的消费,养殖业的兴起带动了饲料需求增长,豆油的消费也不断增加,于是大豆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现代养殖业的需求中国的经济改革同时开启了持续到今天的营养变革。中国家庭的食品消费以前以植物产品为主,现在已经多样化,肉类产品(牛肉、猪肉和家禽)和乳制品的消费量增加。

●到年,每个居民每天总可用食物量接近大卡,其中包括高比例(20%以上)的肉类卡路里。●年至年,猪肉产量增加了3倍,目前仍是中国主要肉类产品,占肉类总产量的57%。家禽产量增加了18倍,牛肉产量增加了15倍,羊肉产量增加了7倍。

这些增长都是由人均消费以及人口增长推动的。年人口净增长约万,但在未来几十年增速将会放缓,到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

人均消费的主要驱动力是日益增长的购买力和城镇化。

●美国农业部统计,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为33.6公斤,牛奶和乳制品的人均消费量仍然很低,为12.6公斤。●这两类需求将在未来几年增加。但是,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减慢消费增速,独生子女政策的调整不太可能扭转这一趋势。

肉类消费(主要是鸡肉和猪肉)的增长导致对动物饲料的需求上升,包括谷物和大豆。

基于食品安全和经济原因,政府推动大规模现代养殖业的发展,而传统的小型养殖户逐渐退出。

●年-年间,头以上的养猪场占比从5%上升到18%。在乳品行业,拥有0头奶牛以上的养殖企业从从年的3%增加到年的20%。

因此,自混饲料的使用不断减少,工业化饲料使用量增加,对豆粕的需求随之增长。

中国豆粕产量从/98年的万吨增加到/15年的万吨。

中国的现代饲料工业始于年,到年产量近2亿吨,成为世界最大的饲料生产国。

豆油成为第一大消费油种

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国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从年的不足8公斤上升到年的24公斤,低于美国和欧洲,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食用植物油总消费量从0万吨增加到万吨。

在总消费急剧增长的十几年间,豆油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在年前,菜籽油是消费量最大的植物油,其次是豆油、花生油和棉籽油。当时大多数油是以散装毛油的形式销售,区域特征显著:东北消费豆油,长江流域消费菜油,部分南方地区消费花生油。

但是,新的食用油标准改变了这种市场结构。年,中国颁布了一份“色拉油”的标准,未精炼的毛油颜色浑浊,被认为是不健康的,这引发了食用油市场的细分:味道和气味不再是第一选择标准,价格开始主导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便宜的大豆油变得更有吸引力,从年始,豆油取代了菜籽油成为第一大消费油种。

年的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植物油消费构成中,豆油占44%以上,其次是菜籽油(24%),棕榈油(18%)和花生油(9%)。在生产方面,中国并不出产棕榈油,豆油是中国最主要的食用油产品,占比近55%,而菜籽油仅占29%,花生油占11%。

进口大豆为何汹涌而入?

中国的战略和关税政策

为满足大豆需求,中国政府面临选择,油籽产品的进口政策制定并不容易。期间经历了几年的反复。

——年,中国取消了豆粕进口13%的增值税,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确保饲料供应。结果豆粕进口急剧增加,/98年超过万吨,国内大豆价格及压榨利润下降。食用油产量下降,并出现了走私增长势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年政府对豆粕进口恢复了增值税,并决定发展大豆压榨业:进口大豆在国内加工,获取压榨利润。

——中国决定实施3%的大豆单一关税政策,取代之前的征收的%关税、40%优惠税和3%配额税率。这项决定旨在加强高附加值产品(即豆油和豆粕)的生产,同时契合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留下耕地用于粮食作物生产。

中国的农业 略包括仅对某些“非战略”产品(大豆,肉类)增加进口,对谷物则征收关税配额。这样,农业生产可以专注于战略产品,如谷物(小麦和大米),以保持自给自足。

至此,政府做出了明确的地缘战略选择:巴西和阿根廷的农作物种植(包括大豆)正在迅猛扩展,可以进口这些国家有价格竞争力的原料来饲养动物,以支持养殖业的发展。如果中国不进口,由国内种植万吨大豆用于压榨,则将占用0万公顷土地,同时将不得不进口至少2亿吨的粮食。

中国没有更多的可耕种土地,由于生态保护、城市化(年,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工业化和污染,消耗、荒漠盐碱化等所造成的多重损害,三十年来可耕地面积从1.33亿公顷下降到1.2亿公顷。

为了促进大豆进口并加入WTO(世贸组织),自90年代末期,中国取消了大豆的进口关税配额,将进口关税降低到3%;豆油的进口关税从年的63%下降到年的9%,豆粕的进口关税保持在5%。

因此,自年以来,中国大豆产业面向世界市场开放,这与受益于关税配额的水稻,小麦或玉米产业形成鲜明对比。

大豆市场的对外开放给国内产业带来了两大主要冲击:

冲击1国内大豆产量下降大豆进口自90年代末以来急剧上升,到年,有超过0万吨的大豆进入中国。中国的大豆种植相比其他的主要出产国(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缺乏竞争力,因为耕地有限,产量相对较低。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小规模农场的竞争力低于南北美洲的大型农场。即使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黑龙江,大豆农场超过10公顷也不多。

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国内大豆的价格明显高于美国或巴西,数据显示,从年到年,生产成本增加了2倍。

此外,中国大豆价格保持在较高水平,因为年国家启动了“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旨在帮助处于大豆开放市场中的农民。

●年中国在东北地区开始对大豆实施“临时收储”,每年10月下旬或11月初发布最低保护价,从/年到/,大豆临时收储政策连续执行了四年,直到/年度,大豆价格稳定在元/吨。国内外大豆间的价格差价不断增大,压榨厂(油厂)更趋于采用进口大豆。

●年进口大豆均价为美元/吨(需加征3%关税),国内主产区的大豆价格则超过美元/吨。因为价格高,农民很难向油厂售出大豆,有的甚至不能被国家收储,因为不符合收购的质量标准。

尽管承担着采购、仓储的费用,国家大豆储备仓库仍不断膨胀。外界评论甚至将“最低保护价”称为对进口和外国种植者的“补贴”。

中国种植的都是非转基因大豆,含油量比进口大豆低3%-5%,市场于是出现了分化:超过60%的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用作食品(豆腐、豆浆等),而90%的进口转基因大豆用作压榨豆油和豆粕。

此外,中国大豆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即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在年之前,中国的大豆压榨工厂(油厂)主要位于大豆生产地区,销售区位于南部及东南部地区。在这种模式下,大豆的价格呈北低南高。

大豆开始进口后,沿海地区建设了许多新的大豆压榨厂,产生了“北粮南运”的流通模式。位于港口附近的大豆压榨商购买国产大豆,成本更高,部分原因是中国交通运输的瓶颈。不断增加的大豆进口量随后改变了大豆贸易模式,国内大豆失去了资源优势。

无法与进口竞争,中国大豆产量自年以来一直在下降。年产量为1万吨,产量减少了35%以上,而种植面积减少了20%以上。

然而,目前中国仍是世界排名第四的大豆生产国。产量一直维持在1.8吨/公顷左右的水平。

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

大豆仅占中国油籽产量的23%,花生和油菜籽是第一和第二大油籽。中国主要油籽产量

现在中国已经依赖于国外大豆,80%的消费来自进口。在国际大豆贸易中占比60%以上,大豆年进口额达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3。中国主要从三个国家购买大豆,95%的进口量来自于它们:巴西49%,美国35%和阿根廷12%。

实际上这亦是互相依赖的格局:巴西四分之三的大豆出口到中国,美国超过一半的大豆销售到中国,85%的阿根廷大豆出口到中国。

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年中国豆粕的产量约为5万吨,高于全国5万吨的消费量,占中国蛋白粕类总消费量的近四分之三。中国仍然是豆粕的净出口国,主要出口到日本,越南和韩国。

尽管巨量大豆被压榨,豆粕实现了自给自足,但中国仍是豆油的净进口国。年进口量达到万吨,年下降到80万吨。

虽然自年以来中国提升了大豆压榨能力,但豆油需求增长得更快。

可以用另一个原因来解释着这一进口现象——豆粕和豆油压榨提取率。中国的压榨业似乎重视豆粕甚于豆油。国内豆粕的出粕率为79%,高出国际平均值0.5%;而豆油的出油率为17.8%,明显低于18.5%的国际平均值。

就油脂部分来看,中国的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加,主要因为巨量的大豆进口和不断增长的棕榈油进口量。近20年来植物油对外依存率不断增长

冲击2外资进入中国压榨业中国的大豆压榨产能不断增长,从年的0万吨增加到年的1.5亿吨,如果以年压榨0万吨计算,产能明显过剩。

压榨产能最大的地区为:山东(0万吨),江苏(万吨),广东(万吨),广西(万吨),辽宁(万吨)和天津(万吨),全部都远离大豆主产区。

自年以来,中国大豆压榨产业的另一个危机在于:越来越多的份额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

年4月,在大豆价格达到美元/吨的高位时,中国的大豆压榨厂(油厂)购买了美国大豆。6个月后,价格大幅下降到美元/吨,许多买家试图违约,但最终不得不履行合同。

高价买豆最终导致许多中国压榨企业巨额亏损和破产,国际大豆贸易商借机得以进入中国油脂压榨业。这次“大豆危机”导致了行业格局的巨变。

目前,虽然国内企业拥有三份之二的大豆压榨产能,但外资公司掌控了中国70%的进口大豆贸易量。

●美国ADM和新加坡丰益Wilmar联合投资的企业,目前是行业内最大的外资企业。丰益wilmar在中国拥有56个分支机构,年压榨量万吨。●Bunge邦吉于年进入压榨业,在南京,天津和上海设有机构,与三维集团在日照建有合资压榨精炼厂。●Cargill嘉吉在中国运作34家独资或合资企业,并在广东、江苏建有四家压榨厂。

国产豆与进口豆竞争中的政策

玉米-大豆间的竞争中国大豆还受到玉米的挑战,玉米一度抢占了大豆的种植面积,特别是在东北地区,玉米已成为主要的农作物。15年来,由于种植面积增加了50%,玉米产量翻了一番。

黑龙江省的变化佐证着玉米在竞争中的胜出:黑龙江省从最大的大豆生产地区变成了最大的玉米生产地区,占国内玉米总产量的15%。

价格是玉米的优势:虽然玉米单产是大豆的三倍,玉米价约2元/公斤,大豆约4.2元/公斤。在/09-/14年间,玉米的最低价格上涨了50%,而大豆的最低价格只上涨了30%。这使得玉米的面积和产量得以持续增长。

此外,大豆产量和油菜籽的单产在最近几十年几乎没有提高,而其他粮食作物却不同,大致的单产数据对比:大豆平均1公斤/公顷,菜籽1公斤/公顷,玉米5公斤/公顷,小麦公斤/公顷,稻米4公斤/公顷,花生3公斤/公顷。

身处国际市场中的大豆

食用油已成为中国消费者的日常必需品,政府因此重视油籽产业。由于大部分食用油是直接或间接进口的,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会很快传导到国内市场。

中国政府仍有一些手段来平稳市场,减轻其对中国消费者的负面影响。如果说制定“大豆最低保护价”是为了帮助农民,但当油价大幅上升时,政府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措施去保护消费者。

●年10月至11月中旬,植物油的平均零售价格上涨了17%。年国际大豆开始上涨,年5月达到高点。国家发改委约谈了国内四家食用油企业,要求不得上调小包装食用油价格,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持续到年中期。中小油脂企业因为担心失去市场份额,也不敢提高价格。即便一些企业试图涨价,也被叫停。虽然国家抛售了部分储备的菜籽油和豆油来平抑价格,但所有的油企都亏损了。直到年第二季度,国际市场价格出现下跌,才缓解了国内的油价。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年,国际大豆和其他油籽价格出现飙涨。当时占据国内80%份额的五大油脂企业-中粮、益海嘉里、鲁花集团、九三油脂和汇福粮油,再次被要求稳定价格保证供应。

但自从年起,国际大豆价格持续下降,情况发生了变化,不能采取同样的措施去解决。

国内外大豆的价格差严重影响了国内大豆的产量,甚至于食品用途。有媒体报道食品加工者越来越多地使用进口大豆,因为比国产大豆便宜得多,这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因为进口大豆是转基因产品。

/销售年度,中国政府取消了大豆(也包括油菜籽)的临时收储政策,改为实行目标价格补贴。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对差价给予补贴,新政策由各省负责执行。

这项改革的目的是降低国内大豆价格,使其比进口大豆更具竞争力。年1月至年12月,中国大豆价格确实下降了20%,但由于饲料和油脂需求的驱动,大豆进口量仍居高不下。

展望

中期来看,政府希望降低巨大的玉米储备,并限制玉米替代品的进口。《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年)》要求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大豆种植面积。

增产的国内大豆将会用于食用,并不能抑制由饲料需求驱动的大豆进口。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的大豆进口可能会趋于平稳,因为政府更倾向于进口更多的肉类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经历了多年持续下降后,国产大豆似乎得益于玉米问题而被重视,大豆价格的改革和种植面积的扩大将改变大豆在中国农业布局中的地位。

大豆进口不会减少,但国产大豆将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将拥有新的未来。

注:本文摘译自ocl-journal,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文中数据未能一一核实,仅供参考。

附:中美大豆之战!内幕竟如此黑暗!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大豆产业已经被美国彻底打败了,而且还是一败涂地,很难有翻身的机会,可是恐怕大家并不清楚其中的过程与内幕。

有人提出美国阴谋论的说法,美国农业部长在年在杂志上说过这样一句话:“粮食是一种手段,它在美国外交谈判中是一种武器--布茨”,其实美国早已经把粮食当成一种武器,我认为这已经是公开的事情,何来阴谋,这是公开的用粮食当成枪炮赤裸裸的侵略。

从年进口0.1万吨,到15年进口万吨。从开始大豆完全自主到现在80%进口,大豆压榨环节90%被美国垄断。美国是用什么手段将我国大豆产业一点一点蚕食殆尽。

今天我将重现那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祭奠中美大豆之战的惨烈。

采购美国高价大豆被坑

年12月,中国大豆采购团来美国已经3天了,这次要采购的大豆数量是万吨,而合同迟迟没有签就是因为价格,美国农业部在8月12日发布农业报告,因为天气干旱原因调低了大豆产量。

美国大豆价格由发布报告之日起开始上涨,由1元/吨涨到元/吨,专家说现在的价格是历年来罕见的,基本到顶了,不会在涨了。

这次采购团里总共12个企业,大头是大连华农豆业集团的李广富,采购80万吨,超过国企中粮,据他回忆说,当时虽然专家说不会在涨了,但是他心里很不拖底,生意场上没有绝对的事情。

12月18日最终还是签订了万吨的合同(14亿美元),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中美双方又签订了一份万吨的意向合同,如果第二份合同能履行,中国本年度将采购大豆万吨,整个芝加哥都为之欢呼。

22日,中国大豆采购团返回中国,大豆价格持续暴涨,整个春节大豆采购商们都提心吊胆,你会说涨价是好事,怎么还害怕呢。

因为在美国采购大豆,从签订合同之日起到大豆进入中国港口,在规定期间内,你要点价,就是选择某一天的价格来确定你购买大豆的价格。

既然是判断未来趋势,就有失误的时候

而这次的失误却把整个中国大豆产业都赔了进去,3月份采自美国的大豆刚到货,美国一份农业部报告公布,美豆获得意外大丰收,美国大豆价格一路狂泻,四、五个月就跌到了原来最低点。

这就表明中国大豆加工企业按照比较高的价格支付货款,但是却要以跌下来的价格出售豆油和豆粕,简单说,中国采购这万吨大豆,每加工一吨就要赔块钱以上。

中国大豆商一片惊呆,接着是愤怒,然后是惊恐,再然后......就是逃跑了,已经订购的大豆干脆不要了,美国在打电话到中国要求付款,停机了,关机了,人找不到了。

中国媒体怒了,“大豆价格被操纵了吗?”“中国为何以最高价格购买美国大豆”“美国农业部和大豆协会提供虚假数据”等等报道频出。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大豆已经到中国了,钱也收完了。

此时还没有完结,这才是美国的第一步,伴随着媒体无用的声讨,国内大豆压榨业艰难的走到了年11月份,这个月大豆油最低跌到元/吨,豆粕2元/吨。

李广富的华农豆业每月亏损高达万,只好选择停产,全国7个厂全部停产。

年5月16日,经历了长达7个月的亏损之后,压榨能力占全国一半的16家压榨企业齐聚北京,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通过了一致对外的意见,

那就是:“国际大豆供应商(美国供应商)必须降价,否则大家将联手减少第二季度的进口到货量,并将下半年进口粮减少一半,同时共享现有库存。”

团结起了作用,但是晚了

国内企业的联合的确引起了美国供应商的重视,5月20日,美国供应商也来到了北京,共同研讨如何对付中国压榨商的威胁。

研讨发现,中国压榨业已经到了一根稻草就能压垮的地步,中国对大豆已经丧失了话语权,美国已经不怕你不采购大豆了,因为中国不采购美国的大豆就面临没有大豆用的地步。

垂死挣扎的威胁已经构成不了危害了。

在中国大豆压榨业已经没有威胁的情况下,那还和你谈个屁,美国开始放心大胆的进行第二步。

整合、收购,占领压榨业

年9月7日,ADM(国际四大跨国粮商之一)董事长兼总裁艾伦在华尔街发表了一份报告,报告中称:“中国有投资机会。”

美国大豆协会中国代表处向总部写信称:“今年是进军中国、整合大豆行业的时候了。”

于是国际四大跨国粮商开始进入中国收购大豆压榨企业。(国际四大跨国粮商分别是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美国占了3家)

年10月25日,华农集团的李广富出卖部分股权,与托福国际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说是战略合作,其实就是把华农30%的股权出卖了,而托福集团的大股东就是美国的ADM,也就是说美国的ADM收购了华农集团。

接着李广富的南京华农分厂被美国邦吉收购,东莞华农分厂被美国嘉吉收购,霸州华农分厂被法国路易达孚收购。

四大跨国粮商通过快速收购,很快掌握了中国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

年4月底,仍在开工的97家大豆压榨企业集团种,外商独资或参股的占到64家。

中国前十大压榨企业仅剩一家中国全资公司,那就是黑龙江九三粮油工业集团。

九三粮油公司总经理田仁礼回忆说:“其实美国ADM也早就盯上了我们,随后美国邦吉、嘉吉也都找过我,他们看上的是我的压榨能力,1.5万吨/日,但是我在守护中国最后的大豆,我在硬挺。”

为什么没有谈妥,因为所有国际收购商都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购买进口大豆,这是必须的条件。

这也是九三粮油田仁礼绝不可能答应的条件,田仁礼有三条原则:

第一:九三必须绝对控股。第二:不能提我必须买你大豆的事。第三:不能逃税。

然而市场是残酷的,成本的煎熬,让田仁礼这位硬汉也屈服了,田仁礼最终也打破了自己的信念。

年在大连、年在天津,九三粮油建立的两个分厂,采购的原料就是进口大豆。

至此,中国大豆全线沦陷。后记中国农业不怕失败,就怕对抗不在一个层面上,中国还在谈如何把农业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而美国已经衍生出农业金融,

一个北京爱情,一个乡村爱情,怎么玩?

此文是我写的最压抑的一篇文章,在写的同时我也仿佛身临其中,感受着中国压榨商的心酸、无奈,经历着中国农业的起伏,有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大豆已经沦陷,但是不知道是如何沦陷的,或者只略知一二。

现在了解中国大豆失败的真相,算是一个警醒吧!(来源:三农视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