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出油
浸出油,起源于年的法国,是将籽料压成碎薄片→用称为俗称六号轻汽油浸泡,
使油脂溶解在轻汽油中形成混合油→然后对混合油进行加热(℃~℃),
除去轻汽油,制成半成品油→籽料毛油化学高温精炼脱胶、脱色、脱臭(用15波美度的碱液提炼;脱色用膨润白土,并适当加入活性炭)→最后制成食用油。
传统上,植物油是“榨”出来的。
所以,当消费者听说有的油是用“有毒”的化学试剂“浸”出来的,本能的感觉就是“这肯定不安全”。
所谓“浸出”,是用一些非常容易挥发的有机溶剂,俗称六号轻汽油,最常用的是正己烷,去“浸泡”打碎的油料种子。
因为植物油与这些有机溶剂的亲和力更强,所以几乎所有的油都能跑到溶剂中。而在把溶剂与油的混合物与油料残渣分离之后,稍微加热,就可以除去这些溶剂,从而得到“粗油”。
“粗油”经过进一步纯化精炼,就得到了纯净澄清的植物油。
虽然说正己烷这样的有机溶剂确实有一定毒性,不过因为它极易挥发,所以几乎不会残留在油中。
根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的正己烷安全标准以及浸出油中可能的正己烷残留,一个人每天吃上几十斤浸出油也达不到有害的量。
浸出法所需要的设备和工艺要更加复杂,几乎可以把油料中的油,全部提取出来。
浸出食用油的危害:
1、化学残留严重,含有苯比芘,铅汞,黄曲霉素等强致癌物。
2、可能会产生反式脂肪酸,打破膳食平衡,导致三高,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等疾病增高。
3、破坏了植物油中的营养,特别是维生素E(生育酚),导致不孕率大幅升高和儿童发育不良。
浸出油安全吗
食用油的制取工艺主要有两种:压榨和浸出。
压榨作为一种传统工艺,自古以来人类就用这个方法来获取油脂。
但压榨后的油饼的残油率大约在7~9%,饼中剩余的油脂因为比较分散地分布在油料细胞间,很难用压榨法提取出来。
从左到右分别是:大豆、经过膨化处理还未浸出的大豆料胚、豆粕。
浸出法是利用油脂和有机溶剂相互溶解的性质,将油料破碎压成胚片或者膨化后,
用有机溶剂,俗称六号轻汽油,一般情况下是正己烷,和油料胚片在名叫浸出器的设备内接触,将油料中的油脂萃取溶解出来,
然后通过加热汽提的方法,脱除油脂中溶剂。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油料残渣中的残油降低至1%以内。
以大豆为例,浸出法比压榨法的出油率要高50%。
对现代食品工业来说,这个数字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差距。
和压榨法相比,浸出法的出油率大大提高,生产条件好,生产成本也大幅降低,可以为人们提供低价的食用油,浸出油的安全性又是如何呢?
很多人知道正己烷是现代石油化工的产品,本能的觉得浸出油是“用汽油泡出来的”,进而联想到吃浸出油就是吃汽油,不安全、不健康、有毒等等想法就浮上来了。
有些人即使知道浸出后续有脱除溶剂的工艺,但是仍然很担心正己烷能否脱除干净,残留的正己烷是否对人体有害。
正己烷是有微弱的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是69.74℃,易于挥发,会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导致人体出现头痛、乏力、四肢麻木、呕吐等症状。
工业生产中,油料中的油脂被正己烷萃取出来形成的混合液叫做“混合油”。
我们利用正己烷的沸点低的特性,将混合油和油料残渣分离后,通过几次加热汽提(最后一步加热至℃左右),将正己烷去除,得到的粗油,叫做浸出毛油。
正己烷因沸点低极易挥发,所以经此流程,混合油中的正己烷绝大部分被带走,溶剂残留能降低至ppm(万分之一)左右。
ppm看起来也是个蛮大的数字,是不是还不安全呢?
这个毛油并不是我们直接食用的油。
对大部分油料来说,不管是压榨还是浸出,得到的毛油因为含有磷脂、游离脂肪酸、农药残留等,不能直接食用,
都必须经过脱胶、脱酸、脱色和蒸馏脱臭等精炼工序后,才能得到可供我们食用的油。
浸出法制油的历史与现状:
浸出油制作方法,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20世纪初已经成规模地在制油工业中得到应用。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成熟,浸出法在欧美国家已经成为主流的制油工艺。
比如在~年,美国收获的大豆油料中,有93.2%都是采用浸出法制油。
我国在年之前,只有一些零星的外资经营的浸出油工厂分布在沿海地区。
年,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家浸出油厂在吉林投产,开启了我国大规模浸出法制油的历史。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到年,浸出油的产量是油脂总产量的80%,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已超过90%。
现代油脂加工厂中,对于一些低含油的油料,比如大豆,采用的是直接浸出工艺;对于一些高含油的油料,比如菜籽、花生,则采用先压榨后浸出的工艺。
纯粹的压榨法制油,目前仅保留在某些可产生特殊风味的油脂加工中,如菜籽油、橄榄油、芝麻油等。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