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叶青北京报道
受美豆大跌影响,国内豆粕跟随外盘进一步走低,1月15日豆粕期货合约开盘便出现暴跌,盘中跌幅达1.9%,最终报收于元/吨,豆粕期货价格逼近元关口,刷新两年多新低。有业内人士表示,美豆下跌正是受1月13日美国农业部发布利空报告影响,美大豆价格跌超2.5%,盘面一度下探至美分/蒲式耳关口附近。
“其实,这轮价格下跌,不仅期货价格有下跌,国内豆粕现货价格也从年11月中旬元/吨以上跌至近期元/吨左右,累计下跌超过元/吨,跌幅超16.7%;同期豆粕期货价格从元/吨,下跌至元/吨,累计下跌55元/吨,跌幅15.3%。显然,豆粕现货跌幅超过期货,豆粕基差走弱。”光大期货分析师侯雪玲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美国农业部发布利空报告
“11月中旬至今豆粕期货的下行主要和海外市场的预期有关,从全年供需平衡表看,由于今年国际大豆供应增量表现比较明显,巴西虽然出现减产,但基本也只是回到去年水平。相较于巴西和美国而言,阿根廷增量则是非常显著,市场普遍预估在万吨—万吨,这对国际大豆市场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供应压力。”银河期货分析师陈界正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此同时,回顾本轮豆粕下跌的起点是始于阿根廷新总统上任选举以来,由于新总统主张农业整体调整,促进农产品出口销售创汇,并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因此,我们认为,供应压力的释放导致近期豆粕价格快速下行的主要原因。”陈界正称。
自11月中旬以来,随着南美降雨增加,天气利于作物生长,南美丰产预期加强。全球大豆远期供应压力增加,引发国际大豆价格下行。巴西大豆出口增加,挤占了部分美豆出口,美豆出口低迷也引发国际大豆下行,在市场供应充裕的背景下引发美豆价格回调。
“回顾去年美豆的产量变化,受到厄尔尼诺气候影响,年美豆产区遭遇干旱少雨天气。美国农业部年8月—10月供需报告中连续下调美豆单产,预估从最初的52蒲/英亩最低下调到49.6蒲/英亩,年11月后美国农业部根据收割情况,重新上调美豆单产,最新1月报告中预计美豆单产为50.6蒲/英亩。”侯雪玲表示。
在美豆出口低迷、南美丰产等双重压力夹击下,美豆价格向下寻求成本支撑。美豆成本的下降,毫无疑问,盘面支撑线下调,给美豆打开了下跌空间。南美大豆产量方面,受到厄尔尼诺气候影响,南美去年9月—10月降水少,土壤墒值历史极低,11月中旬后降水增加,截至今年1月中旬,阿根廷土壤墒值已经恢复正常水平之上,巴西土壤墒值略低于正常水平。
“虽然市场认为阿根廷大豆产量非常乐观,巴西早播大豆产量下降,但总产量仍在高位。美国农业部1月供需报告认可了阿根廷大豆乐观预期,其将阿根廷大豆产量从万吨上调至万吨;同时认为巴西大豆产量也乐观,其将巴西大豆产量从1.61亿吨仅下调万吨至1.57亿吨,高于调研机构预计的1.5亿吨—1.56亿吨。”侯雪玲称。
下游养殖行业需求疲弱
“近年来豆粕价格波动较大,年11月至年末豆粕价格出现过一轮上涨,特别是现货价格,年10月部分地区豆粕现货价格最高飙升至元/吨。虽然期货涨幅小于现货,但同一时期豆粕期货也出现了一波大牛市。”布瑞克农业大数据研究总监林国发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经历两年多的高现货和期货价格,逐步使得大家认为豆粕就是应该高价,但潮水退去后,豆粕逐步回到其内在价值。长期来看美豆价格影响国内进口大豆成本,进而影响豆粕生产成本,但从中短期角度,影响国内豆粕价格除了美豆价格外,国内大豆港口库存数量、储备库存数量及油脂价格和油厂豆粕库存均影响豆粕价格波动。”林国发称。
林国发表示,不考虑美豆价格波动因素,豆粕定价包含两个产业,一是大豆压榨产业,油厂压榨需要获得适合的榨利,油脂分摊成本高豆粕可以分摊少点成本,反之也成立;二是豆粕下游养殖行业,饲料养殖行业对豆粕需数量变化及价格传导能力。
据了解,一般情况下下游需求好,必然伴随着更多的大豆压榨,豆油过剩其价格走低,当下游持续亏损,出现去产能和寻找其他接近办法(如低蛋白饲料、其他单边原料替代),豆粕需求减少,豆粕价格自然也就下跌了。光大期货分析师侯雪玲表示,国内年11月—12月大豆进口量分别为万吨、万吨,合计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16万吨,较五年均值增加15万吨。
“年1月—3月国内大豆进口预计为万吨、万吨和万吨,合计万吨,较年一季度同比减少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万吨。主要是因为2月—3月大豆到港量偏少。从大豆到港节奏可以看出,国内大豆年11月—年1月大豆供应整体充足,年2月—3月进口量偏少。”侯雪玲称。
“由于市场货源充裕,现在国内现货状况不佳,由于本身进口大豆数量较大,同时需求方面持续不好,因此豆粕基差持续呈现下行态势,12月份国内大豆进口量在万吨左右,仅略低于去年同期的万吨,进口量略有下滑,但同样时历史上的第二高水平。今年大豆全年进口量预计在1亿吨作为,为历史新高。”陈界正称。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