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惚兮恍兮闻晓莺,恍兮惚兮蝉鬓轻
TUhjnbcbe - 2025/3/30 0:38:00
菩萨蛮温庭筠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温庭筠这十四首《菩萨蛮》可以都冠上“春情”或“闺情”的标题。只是借不同侧面表现之。这一首是其五,通过梦境以及女主人公醒来后怅然若失的心情表现出来。古诗词惯用写景起兴的手法,这是继承了《诗经》的传统。这首词首句“杏花含露团香雪”是写景,次句“绿杨陌上多离别”开始入事。杏花花苞深红,刚开时候粉色偏浓,再开到鼎盛时节便完全成了白色,真如白雪一般。而且一树花开,密密匝匝,远望去,可不就如一团白雪。“团”有密集之意,更形容花朵挤挤挨挨的状态,可见其开得繁盛,有生命力。除了形态、颜色外,还写了味道。杏花香味清雅,与这雪色甚配。而且花上还沾着微露。为何是微?诗人并未明言。但杏花点明了季节。春夜露珠并没有夏、秋那样浓重,而是微微潮雾,轻轻地粘在花瓣上、花枝上,所以说“微”,写得是很细致的。首句写景兼点明时间。“绿杨陌”指长满杨柳的小路。古人折柳送别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但是怎么突然从杏花微露转到了多离别?说的是所有的离别之人还是说的自己?都是。假若自己并未与人离别,其他人的事情与“我”何干?所以说这一句一定是既写个别又写一般,既写自己也写旁人。但是主要的还是说自己。这句看似有些突然,但是读完“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后就恍然大悟,原来前面都是梦里之景梦里之事。而这梦便又给“杏花含露团香雪”添了一层朦胧的梦的影子,好似在花团锦簇之外有一圈薄纱似的光晕。主人公与谁离别?没明说,留待后句。也许正是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相互叮咛保重的重要关头,这梦就醒了。这是我们常遇见的,有时候做梦到了正当紧的地方就醒了,醒后还无限回味,甚至会恼这梦怎么就停了呢。女主人公深夜醒来,屋里还亮着一豆油灯,朦朦胧胧,而窗外一轮明月也是昏黄微茫。这屋里屋外,再加上刚才主人公的梦,就都若梦幻一般,让人分不清是真是幻,是醒还是梦,有一种醒复梦的迷离之态。而真正叫醒主人公的是窗外传来的晓莺早啼,正是一句“觉来闻晓莺”将一首词分成了两个世界,前半部分是浓夜,后半部分是清晨;前半部分是记梦,后半部分是梦醒。“玉钩”句使主人公从帘子后面走了出来,让我们看清她的样子——“妆浅旧眉薄”。有人说这一句是女主人公清晨淡妆,又因慵懒而未重新画眉。私以为“妆浅”并非早起所化淡妆,而是与“旧眉”一样都是昨日之残妆。第一,女子画眉乃妆中点睛之笔,最重要的一步,怎可能因为懒怠而不画?古诗词中有很多都以画眉代梳妆的,温庭筠自己的词“小山重叠金明灭”也是从眉始。第二,她不化妆也是有章可循的。昨夜之梦,使她恍恍惚惚,怅然若失,回忆梦境,甚至追忆戛然而止的梦,所以无心化妆,留着昨夜之妆,所以说妆残、眉薄,以姿容反映女主人公的状态和心理是十分传神的。女子最在意自己的妆容,而清晨起来却不梳妆,可见昨夜之梦对其侵扰之深。“春梦”一句间接告诉我们主人公梦里离别的对象,当是她的爱人,也正是因为是爱人,所以才能如此牵动主人公的心肠,这就解答了前文她与谁别离的疑问。也正是因为爱人未在身边,所以清晨起来的梳妆便也就不那么匆忙和必要了。这一句一个“正”字,将梦境中之离别与现实中志落寞慵懒挽合在了一起,那个梦关乎自己与爱人的恋情,关乎自己早起的心情,总之这一切都因那个梦而起。“镜中蝉鬓轻”也承“春梦”句而来。坐在妆台前的女主人公也许正准备梳妆打扮,但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朱颜改、蝉鬓轻,便又加深了怅然若失的心境,加深了对梦中人思念。这首词写梦念人却并不伤感,通篇表达的是一种“月胧明”般的情绪,也许在她梳妆时想到曾与爱人一起的趣事,会忍俊不禁。这种朦胧的情绪也给词罩上一层朦胧的月色,这可谓“惚兮恍兮,恍兮惚兮”……不准确,说不清道不明就对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惚兮恍兮闻晓莺,恍兮惚兮蝉鬓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