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之际,油脂油料均披上红色来迎接新年,展示新气象。棕榈油再创新高,P达到阶段高点元/吨,而豆油也受棕榈油的涨势带动,Y在试探元/吨的高点之后冲高回落,整体是一片看涨的氛围。但由于屡破新高,期货一片向好,但是近期成交量却越来越少,一片清淡的背后原因是哪些呢?
首先肯定是供应端出了问题,大豆压榨量的不断减少,在供应端使得下游产品――豆油产出的减少。据我的农产品网对全国主要的油厂进行统计,年国内油厂大豆压榨量为.97万吨,和未发生贸易纠纷之前的年作对比,大豆压榨量减少了万吨左右,其中年一季度大豆压榨量为.6万吨,而年为.54万吨,减少了.94万吨的压榨量;年二季度大豆压榨量为.56万吨,而年为.17万吨,减少了84.61万吨压榨量;年三季度大豆压榨量为.38万吨,而年为.24万吨,减少了.14万吨;再看年四季度的压榨量为.57万吨,而年为.05万吨,减少了.48万吨。
从这么多的数据中我们发现,真正豆油的供应量降低的时间段在三、四季度,而我们回顾之前油脂开始上涨的时间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开始。而此时的成交依然较好,因为有双节备货的消费高峰提振,而且价格也处于正常水平,接受程度较好。
但是随着价格继续上涨,多数贸易商在10月份已经预料到了明年豆油供应将偏紧,纷纷在10月份开始对下一轮的消费高峰期进行备货,华东地区当时已经将年的货源基本售空,以至于在进入12月份以来基本没有现货可售,多数油厂排船紧张。而下游现货价格十分坚挺,油厂转而销售明年的货源,目前连年6-9月的货源也销售过半,行情一片看好。对比今年6-9月份09-50的基差,年6-9月的成交价在09+左右,仅油脂利润已超过。豆粕受需求影响容易胀库,油厂减少压榨量,并不急于销售豆油,贸易商因价格过高以执行前期合同为主,也就造成了油厂和下游贸易商集体挺价,成交量少的原因。
此外,豆油快速增长的价格也对其消费产生抑制作用,再加上油厂担忧后续的小包装油品会供不应求,甚至有油厂在收外库的油来交货,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来源:我的农产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