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科技网
刚拉完煤制油的油罐车,连油罐都不清洗就直接装满食用油,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这个事儿是不是有点离谱?
然而这却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5月21日,一辆油罐车进入河北燕郊一家粮油公司,随后装满三十多吨大豆油驶出厂区,而这辆油罐车三天前才刚刚从事完煤制油的运输,卸货后没有清洗储存罐,就直接装上了食用大豆油。
煤制油、食用油,一个是工业用,一个是食用,不清洗罐体,就相当于混装,而受到污染的大豆油随后就会登上消费者的餐桌。
专家介绍,煤制油的残留物中含有饱和烃、芳香族烃、硫化物等有害成分,会导致食用者中毒。
事情爆出后,很多人将它跟“我吃的油安全不安全”联系了起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起事件并不能被解读为“中国食用油品质差”,因为它的问题出在运输环节,而不是生产环节。也就是说,假如你吃的食用油有专门的罐车运输,没有这次爆出来的“混装”环节,品质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根据年我国实施的《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运输食用油应该使用专用容器,在向运输容器中装油时,应该采用独立或者专用的输油管道,不同等级油脂不能混装。
尽管《规范》不是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只具有“推荐”性质。但即便如此,业内知名的大型粮油企业还是按照这个标准建立起了“专车专用”的罐车队,大型分销商也会建立自己的车队,金龙鱼、中粮等龙头企业也基本实现了码头、仓储、压榨、分包装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并没有多少食用油长途罐车运输的需求。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主要是中小型的分销商以及某些第三方的运输车队,引发的原因则有两个:
中小型厂商无力建设专属的罐车车队,一辆30吨的油罐车市场价普遍在几十万元,要组建一支车队需要耗费巨资,因此它们更倾向于寻找第三方的运输车队。第三方运输车队很难有效监管。跑空车会带来运力的浪费,也就是“空转”,所以司机要尽量提升车辆的使用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司机必然更倾向于“有活儿就接”,这就导致了拉完煤制油接着拉食用油的情况出现。
除此之外,运输企业也分为不同的经营模式,不少运输订单都是在不同的营运者手中层层转包,几次转手后,最终的承运者就没有责任为上下游企业负责,自然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