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人眼中最稳定的“铁饭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分则合,合则分,六十年花甲,世像轮回转,曾经吃香的职业当年一个十分让人羡慕的就业岗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地长足发展,曾经的“铁饭碗”不会再铁了!如今都已经风光不再了。
1、卡车司机当年流行的一句话:四个轱辘(车轮)一转,给个县长都不干!回忆卡车司机的“黄金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司机,可不止吃香喝辣的,当年司机脚踩三块铁到哪都是客。那个时候能在单位开车的人,一般就是当官的子弟,还有就是转业军人,本身在部队就是开车的,那个年代驾驶员的确很牛,在加上会开车的太少太少,坐个顺风车都要与驾驶员很熟才能搭上你,更别说去摸车了。
你们知道70年代普通的县才有几辆汽车吗?多的六,七辆,少的才一,两辆,那时这几个司机牛呀!技术大拿,众星捧月,捎买帶肥的流油,县长那时纯粹是“人民勤务员”,没可比性呀!六七十年代的卡车司机每月收入六七十块不算难,
当年学个驾照时间要半年,还要天天去学,先学理论和机械常识,然后找个人少的空地把一个后轮悬空起来练习踩离合挂档换挡,熟练了练习跑路,到最后就是天天练倒杆,移库,到时间了去参加考试,先考理论,,理论是一个题目你要从头答到尾,不像现在的选择题那么简单,理论过关了才能考倒杆,倒杆过关了就是最后的路考了,如果理论不过关那么下面的就永远没法考试,合格了先发一个没有塑料皮的白皮证,叫实习证,半年后没有发生事故就能换发带红塑料皮正式证。
2、农村电影放映员在那个年代,成为一名公社电影放映员,大家都羡慕。放映员吃住不愁,并且还能认识不同村庄里的姑娘。电影放映员能看到更多的电影,是当时最大的好处。
生产队的时期轮到放映电影队长当日会提前一个小时收工让妇女们提前回家煮饭,小孩会说晚上看电影要求妈妈煮干饭,那时粮食紧缺煮干饭必须加上地瓜,叫地瓜干饭配地瓜叶子吃的开心,那时的影片都是(地雷战)(地道战)(上甘嶺)(铁道游击队)(战上海)(国庆十点钟)小孩子的时候最爱看战斗片。
当年到九十年代各村还盖起了电影院,有的电影一天放好几场每一场都爆满,特别是春节期间那是无法可比,有人结婚也放电影,到以后就慢慢的消夫了。
3、猪肉佬八十年代初期还有说四个轮子一把刀的。四个轮子是驾驶员,一把刀是食品站卖猪肉的。猪肉佬,当时吃香行业。社会物资紧缺的表现,当物资变得丰富,很多的岗位就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了。
举个例子,文中提到的“杀猪佬”,开始的时候能给点肥肉那都是关系,那时候到食品站买肉,眼睁睁看那一刀下去,都是瘦肉,一点肥的都没有,想要肥肉,一边去,没熟人想都别想。后来逐步允许私人卖肉了,他们的肉就变得难卖,在后来就开始按客户需求卖,在后来给加工成客户需要的样式。
4、售货员小时候很羡慕站柜台滴姐姐们,粮店卖米滴哥们,熟人来了不用排队买东西。一个个尾巴翘上天,服务态度不好,那时这个工作一般人干不上。以前有个电视剧,剧情就是领导对一个老师说,好好干,干好了我调你去当售货员。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国营和集体经济时期,没有假货,没有坑人。物资紧张,生活资料凭票定量供应。那时候什么物品都凭票,布票、棉花票、线票、肥皂票、大酱票、粉条票、肉票、粮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好像没有不要票的东西,那个年代都很穷,但没有烦心事,大家都开心的生活!
供销社那时缺得东西多了,特别是年后,像香烟,火柴,糖,肥皂,煤油等生活用品。肉,食用油,要凭票购买。只有供销社内部的人可以随便买(包括有关系的,领导层)原来供销合作社是让广大老百姓入股的,各家也只是一二元不等的股,曾经也分过什么酱油、醋之类,只有几次。后来不了了之。再后来供销社的人是商品粮的人,也不是谁都能进去。七十年代左右曾流行“听诊器,方向盘,站柜台的售货员",三种人在农村吃香的不得了。
回忆总能勾起美好的东西。当年的商品远不如今天丰富,也就成就了供销社这个诱人的地位。过年时穿新衣服的喜悦、餐桌上难得一见的食物、拥有一副扑克牌的自得……看看今天的年轻人真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幸福年代,拿着钱到超市就像上帝一样,随便挑选自已喜欢的用品,再不用看柜台人的脸色,从衣食住行所有人们需要的应有尽有,再到农村大集上看看真可谓是市场繁荣,让人眼花凛乱,人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满足,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真是天地之差!
5、售票员想当年,六七八十年代,司机售货员售票员哪个不是牛x哄哄,态度极差?曾经的汽车售票员,手拿着票本和车票,还有盛硬币的小盒,前后门来回上下,抓逃票的一看就准,还要照顾老幼妇孺的座位……我小时就想当售票员,太怀旧了。记得小时候上车就愿意坐当时售票员的座位.。
售票员撕票的时候,用铅笔画一道,知道什么意思吗?
6、邮递员提起过去的乡邮政所和邮递员,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一定会记忆犹新。小时候老师问同学们长大的理想是干什么,有说当邮递员的开大汽车的在百货大楼当售货员的当木匠的当裁缝的,老师说不好好念书厕所都没得挑
还记得七八十年代邮递员骑的摩托车吗?本田嘉陵八零后的产品七十年代邮递员骑的是幸福。一部嘉陵70邮政,80年代有钱人才能买得起,不是一般人买的起的,百公里耗油1.2个油,很省油又疲实耐用。
7、粮站质检员为生产队交公粮了。毒辣的太阳,发烫路面,担着几十斤稻谷得走十余里路程,到了目的地真的是汗水洗澡,关键是排队得排几小时甚至更长,当时粮站工作人员居高临下场景特记忆犹深!排队让粮站质检员验收合格后才能去过磅。
那时的板车。好比现在的小车,我们上下三村只有一户人有个板车,都是用罗匡挑斤,天还没有亮就走10几公里粮所去排队。去晚了点半夜才能回来。苦不堪言!
我经历了那个年代,那时我才十四岁,就在生产队劳动,每天下地干活非常的累,从早到晚干活十几个小时,非常的辛苦,到秋收打完粮食,把好粮交给国家,一年每个人分斤口粮,(带皮的)那吋侯农民劳动,从早上出工干到晚上每天干十几个小时活,分的口粮都不够吃,豆油每月二两,到供销社去领,棉线,火柴肥皂等都凭票供应,,那个年代l是真苦啊,全国农村都是这样生话,真羡慕城里人,城里人上班按月开支,城市农村差别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