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
中国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在寒冷的天气中,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
高蛋白的大豆类制品就成了养生进补的不二之选。
大豆是五谷之一,
在古代历史上一度重要过稻、麦,
是用养(地)结合、轮作倒茬的重要作物。
按其色泽分为黄、青、黑、褐和双色大豆五种,其中黄豆最有代表性,
通常所说的大豆就是指黄豆。
大豆是中国“特产”,却倍受世界人民推崇,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还要从年前说起。
(河南打虎亭东汉墓中发现了集体劳作的石刻壁画,描绘的也许是做豆腐的场面)
在兵荒马乱的春秋时期,大豆便出现在古代中国人的餐桌上。
《诗经》有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不久之后的战国,大豆成功“晋升”,
与粟并列成为中原人民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豆饭藿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然而好景不长,
凭借汉代耕作技术的进步,麦、稻产量提高,
进而迅速上位,将大豆挤出“主食”行列。
自此以后,大豆便在副食品展架上安了家,
饥荒的时候,才可以出来刷下存在感。
话分两头,自带“吃货”基因的中国人没有停止过对大豆新用途的开发。
公元6世纪时有人尝试用大豆制醋,
五代末北宋初有了豆腐、豆油的明确记载,
做豆腐和榨油过滤出的豆饼和豆渣则进了饲养场,
成为重要的肥料和饲料。
听起来,这一条龙作业并不输欧洲的工业化生产啊!
既然条件成熟,大豆开始了漫漫国际化之路。
虽然传出去时间比水稻晚,
但接受度远高于其他粮食作物,
食用方法也不断被当地人接受再创新,
现在全世界吃大豆的人比吃水稻的人多。
(直至近代,挑担贩卖豆腐的行商一直都是日本的特色之一)
唐朝,又是那个繁荣、开放、包容的唐朝,
大豆变豆腐的技法首先随僧侣“东渡”日本,
随后发明的豆瓣酱,成为闻名世界的味噌的“鼻祖”。
江户时代,鄙视肉食的日本人开发以豆制品为主的“精致料理”,
大豆进入节日庆祝仪式,想必是日本人对它的最高礼遇了吧。
在立春之前,现代日本人会用扔大豆的方式,“去除霉运”、迎接春天。
宋朝时期海洋贸易发达,大豆“乘船”来到了印尼等东南亚地区。
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日本把酱油传入印度,
大豆一被带到印度,便再也离不开了。
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大豆种植在当地迅速铺开,
高出油量的优点直接“攻陷”了热爱油炸食品的印度人的味蕾。
当地人常吃一种叫dalTadka的黄豆汤糊,
用印度木豆或黄豆的豆瓣混合姜黄粉等香料熬制而成。
咖喱煮一切,当然也可以用咖喱煮豆子了……
(豆腐工厂掠影)
大豆传入欧洲的时间不晚,大约是18世纪初,
但当时欧洲不缺少蛋白质来源——牛羊肉,
因此大豆只能暂时做“饲料”担当。
到年中国人李石曾在巴黎开了家豆腐厂,
刚开始生意惨淡,一战爆发后牛奶短缺,豆腐和豆浆成为蛋白质的主来源,
工厂生意火了,最高峰年赚万法郎。
当时居里夫人的年薪才4万法郎,豆腐厂能“养活”25个顶级科学家。
法国人开始看到大豆的商业价值,
大豆开始从餐饮界“边缘”走入“中央”。
(博览会内场图)
年维也纳的世界博览会是大豆真正意义上的“高光时刻”,
滚圆饱满的它在展会上一经亮相,便惊艳了世人,
自此真正掀起了欧洲大豆种植的高潮。
年到埃及,年到葡萄牙,年终抵希腊。
大豆“闯”美国的经历同样传奇。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海员将其带过来,只是为了酿造酱油,
于是它又被当做饲料,种了多年……
直到20世纪初,生化学家为它正名——集多种有益成分于一身的营养食物,
大豆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餐桌。
很快,大豆的工业价值、商业价值被迅速开发,
二战期间作为蛋白质的补充来源,大豆迅速工业化生产。
如今,美国南部及中西部拥有大片的大豆田地。
大豆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被美国人称为“金豆子”。
如今,美国不仅有上千种大豆食品和保健品,
甚至还形成了独特的大豆文化。
每年田纳西州的大豆节不仅有奖金高额的选美比赛,
还有长达一个星期的美食狂欢。
南美洲引种大豆纯粹是商业化种植的结果,
换句话说,就是看中了它的“钱景”。
巴西的牧场、咖啡园甚至草原都被开发种植大豆,
年代,大豆成了巴西的大宗商品。60年代,大豆进入阿根廷。
至此,大豆完成了它的全球推广。
豆制品家族成员也不断壮大,
豆浆、豆豉、豆酱、纳豆、味噌、豆油和豆粉层出不穷。
大豆从中国传出,走入全球千家万户,
不仅填饱了人们的肚子,还充盈了人民的口袋,
更作为纽带,维系了世界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它是古代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友好交往的缩影,
从历史中走来,
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定能走出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责编/张广林审校/王沥慷监制/李雨思
投稿/纠错:news
yidaiyilu.gov.cn加入我们:hr
yidaiyil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