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差扩大是油厂力挺豆粕价格的结果,也是油厂解决连续5个多月亏损的唯一有效途径。进入4月份以来,豆粕现货稳步上涨,而期货反复震荡,没有“方向感”,致使市场人士“雾里看花”。笔者认为,豆粕基差扩大方兴未艾,行情回调即是买入良机。
截至4月21日,国内沿海地区油厂豆粕报价:辽宁大连元/吨,天津元/吨,山东元/吨,江苏元/吨,广东元/吨,平均报价元/吨,比贸易商报价高出20~30元/吨,比4月初油厂报价上涨80元/吨,涨幅3.2%;同期期货豆粕合约收盘价上涨27元/吨,涨幅1%。现货涨幅明显大于期货涨幅,基差扩大。
进口大豆成本稳降短期下跌空间有限
据统计,3月船期、4月进口的巴西大豆平均到港成本为元/吨,比3月份进口巴西大豆平均到港成本下跌62元/吨,跌幅2%,月环比跌幅收窄。截至上周五统计,4月船期、5月进口的巴西大豆平均到港成本为元/吨,周环比下跌13元/吨。统计期间,美豆期货合约收盘价下跌49.2美分/蒲式耳,跌幅5.2%,运行区间为.2~.2美分/蒲式耳。
南美升贴水由3月初的45美分/蒲式耳下跌至上周五的37美分/蒲式耳,下跌8美分/蒲式耳,跌幅1.7%。人民币汇率稳定。海运费从2月1日的32.11美元/吨上涨至上周五的41.16美元/吨,上涨9.05美元/吨,涨幅28.1%。进口大豆成本增加71元/吨。
美豆期货下跌49.2美分/蒲式耳,升贴水下跌8美分/蒲式耳,合计57.2美分/蒲式耳,如果1美分/蒲式耳按人民币3.3元/吨粗略计算,降低进口大豆成本.7元/吨左右。运费上涨抵消37.6%。由于期货价格和升贴水下跌,加之4月1日增值税下调1%,降低了进口成本。5月船期、6月进口的巴西大豆平均到港成本为元/吨,周环比下跌4元/吨。
成本减亏模式结束豆粕涨价盈利起步
按4月份进口巴西大豆平均到港成本元/吨,对应大连期货4月19日合约收盘价豆粕元/吨、豆油元/吨计算,压榨利润为10.5元/吨。压榨利润从年12月28日的低点-.4元/吨震荡上涨至上周五的10.5元/吨,上涨.9元/吨,涨幅.9%。同期豆粕合约收盘价下跌56元/吨,跌幅2%;豆油上涨42元/吨,涨幅0.7%。对应合约盈利92.7元/吨。
按4月份进口巴西大豆平均到港成本元/吨,对应长春地区4月19日现货豆粕元/吨、豆油元/吨计算,压榨利润为-70.8元/吨。
而华东沿海地区压榨利润为-.2元/吨,华北地区压榨利润为-.9元/吨。如果按港口分销大豆元/吨计算,亏损还得增加元/吨。
压榨利润从年12月28日的低点-.8元/吨震荡上涨至上周五的-70.8元/吨,上涨元/吨,涨幅81.3%。同期现货豆粕下跌元/吨,跌幅11.5%;而豆油上涨元/吨,涨幅3.6%。
期货和现货均呈现豆粕下跌、豆油上涨态势,现货油粕比值从年10月24日的1.51扩大至上周五的2.02,上涨0.51,涨幅33.7%。豆粕由高估状态逐步进入低估,而豆油摆脱低估状态。
基差已经跌无可跌扩大趋势方兴未艾
以合约为例,基差运行区间为-1~元/吨,从4月1日的基差低点-1元/吨扩大到上周五的69元/吨,上涨70元/吨。同期长春地区豆粕现货上涨90元/吨,涨幅3.4%;期货上涨27元/吨,涨幅1%。
现货涨幅明显大于期货涨幅,基差扩大仅刚刚起步。从历史图表看,基差-1元/吨已经是最近5年最低值。基差已到跌无可跌地步,上涨是大势所趋。
分析可以看出,期货已经进入盈利状态,而现货压榨始终没有摆脱亏损境地,有望在期货指引下逐步摆脱亏损,缓慢进入压榨盈利。目前油厂减亏,不是豆粕、豆油大幅上涨所致,而是进口大豆平均到港成本降低导致的。
进口大豆平均到港成本从年12月份的0元/吨下跌至9年4月份的元/吨,下跌元/吨,跌幅14.8%。油厂依赖进口成本降低恢复压榨利润已经5个多月了,目前看这种不正常的压榨利润恢复基本结束,只有下游产品价格上涨才是恢复压榨利润的内在动力。
进入4月份以来,现货豆粕价格稳步上涨,东北地区上涨80元/吨,华北地区上涨元/吨,华东地区上涨70元/吨,而期货合约震荡上涨27元/吨,呈现明显的基差扩大走势。
根据目前的盘面和现货价格走势,预计5月上旬,合约上涨目标在元/吨附近,现货上涨元/吨左右进入调整,但现货跌幅小于期货,基差继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