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了9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数据显示,尽管谷物价格出现了反弹,但在国际植物油价格大幅下跌,食糖、肉类和乳制品价格温和走低的带动下,9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环比下降1.1%,这也是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第六个月下跌,但和去年同期相比,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仍比去年同期上涨5.5%。
谷物价格环比上涨1.5%,同比上涨11.2%
从小麦来看,9月份小麦价格上涨2.2%,小麦价格反弹的主要原因是联合国及俄乌等国签订的“粮食出口协议”将在11月份到期,而随着地缘冲突持续加剧,到期后能否延期的不确定在加强。此外,阿根廷和美国干旱状况引发市场担忧,而玉米供应紧张导致欧盟内部小麦需求增加,但与此同时,欧盟小麦出口却在加速,这些因素都在支撑小麦价格上涨。
不过从产量来看,本月全球小麦产量上调了万吨,达到了7.亿吨,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创历史新高。其中,欧盟软质小麦作物的单产前景改善,收成好于预期;而俄罗斯在利好天气的支持下有望再创新高;澳大利亚小麦产量也有望创历史第二新高;不过乌克兰的预期产量较上年下降38%。
从粗粮来看,本月粗粮价格上涨0.4%,但各类产品走势不尽相同。其中,玉米价格上涨0.2%,基本保持稳定。从主产国来看,美国受降雨不足导致单产预期收缩,同时,该国玉米种植面积也小幅向下修正;而欧盟的玉米产量也因干旱有所下调;唯一的好消息是巴西玉米产量虽然下调,但产量仍处于该国历史高位。再加上乌克兰玉米出口的不确定性,共同导致玉米供应前景恶化。但由于美元强势加息走强,抵消了供应端玉米价格的压力。
9月份大米价格上涨2.2%,大米价格上涨主要受印度出口禁令的推动,尤其是籼稻价格。巴基斯坦的洪灾造成大米生产的不确定也在进一步支撑大米价格保持坚挺。从生产来看,本月世界大米产量环比减少万吨,至5.亿吨,和年的历史高点相比下降2.4%,但仍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大米产量下调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夏季高温和干旱影响了长江流域的稻谷涨势;另一方面巴基斯坦等国的大米预测产量也出现了下调。不过从库存来看,受我国和印度的大米库存增长,支撑全球大米库存量维持在高位,而大米总体需求疲软,预计未来价格上涨空间依然受限。
其它杂粮方面,由于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大麦收成前景改善,国际大麦价格下降3.0%;高粱方面受美国产量前景下降,世界高粱价格上涨13.2%。
肉类价格连续第三个月环比下降
受国际汇率波动影响,9月份羊肉的国际报价跌幅最大;9月份国际肉类价格环比下降0.5%,是连续第三个月出现环比下降。从具体品类来看,由于巴西等牛肉出口供应量增加,且一些生产国的牛群加速出栏,牛肉价格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尽管欧洲爆发禽流感,导致一些主要禽肉出口国的出口供应受限,但受世界禽肉需求低迷拖累,禽肉价格仍出现小幅下跌;相比之下,在我国和欧盟生猪出栏量紧张的推动下,国际猪肉价格则出现进一步上涨。
植物油价格下降6.6%,创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9月份,无论是棕榈油、大豆油、葵花籽油还是菜籽油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东南亚季节性产量增加的同时又恰逢持续高库存,棕榈油价格已连续第6个月下跌;大豆油方面,由于阿根廷提高了出口供应量,全球大豆油价格先涨后跌;在黑海地区出口供应增加的同时,国际进口需求低迷,国际葵花籽油价格跌至14个月来的低点;受全球库存充足,菜籽油价格也出现了显著下降。另外,国际原油价格下跌也给世界植物油价格带来下行压力。
另外,本月乳制品和食糖价格指数也分别下跌0.6%和0.7%。
总之,尽管9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已经连续第6个月下跌,但从主要粮食品种来看,无论是小麦价格,还是亚洲、非洲地区的主食大米价格,以及重要的饲料玉米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全球粮食安全隐患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