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7/19 17:01:00
江苏宜兴丁蜀镇黄龙山地区盛产独特的紫砂矿泥,紫砂矿泥在地下是与粗陶夹泥矿等组合在一起的,矿层较薄,不单独存在。采掘紫砂矿泥分为露天和井洞两种方式。紫砂红泥接近地表,以露天开采为主。紫泥、绿泥埋藏较深,明代周高起《阳羨茗壸系》说“皆深入数十丈乃得”,明代吴梅鼎《阳羨茗壶赋》说“宛掘井兮千寻”,“若入渊兮百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宜兴采矿还没有电能、机械动力和爆破技术,专司采矿的“宕(音dag)户”,寻找矿体的方法是先在山凹处的石底试找“眼口”,见泥追泥,逐步深入,形成“宕口”。挖进1米多后用黄石块搭拱券支撑,洞口极窄,要爬进爬出,坑道深入山岩数千米,深逾百米。宕户用豆油灯照明,镐锄为具,簸箕装料,短扁担挑运。防范塌方全靠敲打顶听音,所谓“吃阳界饭干阴界活”。出岩的块状矿料用“狗头车”(木制独轮车)运至山下河边装船,分送专司炼泥的“磨户”开设的各炼泥磨坊。新中国成立以后,宜兴当地成立紫砂合作社,著名的紫砂一厂(紫砂工艺厂)就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并运营的。紫砂矿泥逐渐开始利用电能、机械动力和爆破技术,随之建成多个矿井和矿区。1、一号井位于黄龙山主体中心水塘的西南部,年由红旗宕改扩建而成,为单井筒设计。停止开采,遗弃宕口在底被天开采时毁掉。2、二号井位于黄龙山主体水塘的南面偏东,按国家对小型矿山的设计要求,由距一号矿井东约30米早期宕口重新设计改造,改变原来的独头井为主副井筒。于二十世纪八十代初停止开采,矿井于台西村天开采时被毁。3、三号井位于黄龙山主体水塘东面,2号井的东面,二十世纪六十代中期由早期宕口改建,为单井筒设计。于二十世纪七十代中期结束开采,今井口已平没于地下。4、四号井大名鼎鼎的四号井位于丁蜀镇黄龙山白宕村,是唯一在黄龙山主体部分的矿井,在黄龙山西侧新建四号矿井,主井标高24米,副井标高11米,副井向东与主井相隔约米。四号井宕口,就在紫砂之源公园旁边,与宝山矿区只有陶都之隔。紫砂之源公园和此段陶都修建的时候,降坡问世。月,四号矿井因生产成本过高等诸多因素而停止开采。5、五号井位于丁蜀镇黄龙山墅村,月,按照四号矿井的设计要求,在黄龙山东面侧新建五号矿井。该矿井为主、副井筒并排设计。由于五号矿井本身处于台西村范围内,五号矿井的开采与当时台西村多个承包经营者的宕口处于混乱状态。到,五号矿井因多种原因无法正常开采。同11月底五号矿井被转让给台西村,由台西村管继续进开采。直到因地下水大渗透等因素,关闭停止开采。6、南山矿区翻过黄龙山主体水塘南面山坡,就进入南山矿区。南山区的南山紫很有特点,矿呈红紫,烧成品黄颗粒明显。7、降坡矿区位于四号井与黄龙山之间,现在为紫砂之源公园和陶都。5年基本建设时,这挖出一种别致的团,数很多,烧成品红泛黄,黄颗粒明显,因为是新发现品种,就被称为降坡。8.半坡矿区与野山矿区半坡矿区位于黄龙山主体水塘西边(南面为野山矿区),蕴藏团,种类较多。半坡南面,就是野山矿区,野山矿区以前只出产一种,但是很著名、很独特,这就是野山红皮龙。9、宝山矿区宝山矿区今天被一些丁山人称为龙头(大水潭称为龙尾),因宝山工业园区(实际上是宝山别墅区)而得名。宝山矿区出产紫砂矿历史比较悠久,今天依然有古宕口。紫砂矿以团为主,其中以红黄最为著名。10、大水潭矿区属于蠡墅,位于黄龙山东南面的山脚处,是历史上盛产优质紫砂矿的宕口,天青即产于此。后来因挖通地下水脉而被淹没,形成一个水潭。现在大水潭周围还掩埋着一些早期采掘下的暗宕。其实丁蜀镇周边的湖、洑东、川埠等乡镇均存在大的紫砂矿源,而黄龙山的紫砂是最好的,因从封矿到限制性开采,已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地区的被大开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