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纸以其光耀历史之美,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从唐玄宗赐李白的金花笺、才女薛涛的薛涛笺到皇家御用的粉蜡笺,“盛妆”之纸带领我们走进传统手工纸的华美世界。
正在制作的粉蜡笺已开始显示出它富丽堂皇的气质,实际上,这种名纸的历史也的确有着浓厚的皇家贵族色彩。不仅要选用最为精良的原纸,更需使用赤金、纯银等原料,有染色、施胶矾、涂粉、施蜡、砑光、描金银等20多道严格工序,失败率也高,造价高昂,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承受。
传统加工纸工艺是我国造纸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是书法、绘画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传统加工纸就是通过染色、施胶、填粉、施蜡、托裱、洒金、挣平、水印、描绘等多道工艺将原手抄原纸(生纸)做成加工纸,目的是为了更适合书写、印刷或为书法、绘画所需,增加艺术性和观赏性,提高文化内涵。传统加工纸的工艺产品主要有:手绘描金粉蜡笺、造金银印花笺、泥金笺、木板套色水印笺以及绢笺、砑花笺等。
纸笺加工技艺源远流长,早在东汉即已出现了砑光、防蛀和染色技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施胶、施粉及唐代的蜡笺、粉蜡笺、泥金笺、冷金笺等纸笺加工技艺精巧而细致,为宋、元、明、清各代纸笺加工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南唐的澄心堂纸及明代的宣德纸制造工艺名动一时,对后世纸笺加工技艺的革新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传统加工纸工艺特征明显,主要有配料、染色、施胶施粉、施蜡、砑光砑花、拱花拓印、刻纸.雕板、恒版水印、洒金银、托裱描绘、染潢防蛀等十多种工艺程序。
纸笺加工技艺是在传统造纸工艺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延伸和发展后形成的一种工艺门类,即通过一些工序将传统的手工纸做成有特殊功能的加工纸,因此又经常被称为传统加工纸工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纸的实用性,延长纸的寿命,使纸更适合书写、绘画、印刷等,同时提高传统手工纸的人文内涵和艺术观赏性。历史上皇帝的诏书敕令,朝臣的奏折、各州府的公文,民间的书信等大多用加工后的熟纸,众多的文献资料与名人字画也依靠它才得以流传下来。
中国传统加工纸工艺历史久远,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研光、染潢防蛙及染色工艺。魏晋时期,纸张的纤维比较粗,空隙较大,直接书写会涸渗,于是造纸师就用填粉和胶加研光的工艺创造出了“粉笺”。唐代是加工纸的开创性时期,后来历代的名笺名纸的来源基本上都能追溯到唐代。隋唐时期,大运河给南北物质、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融合提供了便利。唐代中期,社会,经济、文化的稳定繁盛,皇宫内府三省三馆中均设有熟纸匠,以将生纸变熟,供皇室及官府文书使用。这些都为纸笺的制造与加工技术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促进了中国很多地方加工纸工艺的产生与发展,为后来纸笺加工技艺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基础。
宋元时期,加工纸基本上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谢公十色笺”“金粟山藏经笺”就分别从“薛涛笺”“蜡笺”的加工工艺发展而来。元代的“明仁殿纸”“端本堂纸”也源于唐代的粉蜡笺加工工艺。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是加工纸工艺发展的重要时期。宣德皇帝朱瞻基作为帝王兼画家,下令要全面提高宫廷用纸的质量,把南唐澄心堂纸及宋代各种加工纸作为标准,彻底改进宫中用纸的质量。这个时期的造纸及加工工艺除直接传承唐宋以外,还开创了很多加工纸的新工艺,故而能使“宣德纸”独领风骚多年。
清代康乾盛世期间,对纸张质量的要求标准之高不言而喻。这个时期,皇宫内府不计成本地大量依式仿制前代各个时期的名纸名笺,加工纸的工艺发展达到空前的水平,可以说是加工纸工艺的集大成时期。同时,清代的加工纸还将绘画与民俗图案等有机融合起来,这不但使加工纸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还使加工纸的品种日益繁多。除皇宫内府有专门作坊生产御用纸外,各手工纸产区及手工纸集散地也都有不同种类的传统加工纸生产。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中国处在黑暗的动荡年代,内忧外患,加工纸行业无以为继,大多传统加工纸工艺逐渐流失。直到改革开放后,市场上对传统加工纸的需求才逐渐回升。
纸张的加工历史的悠久程度可以和造纸术的历史相媲美,当然,纸的加工本就是造纸术的一部分,在这里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说明加工纸的方方面面可以相对独立地看待,是可以不作为附庸,而是作为主角来说的事物。
加工纸各有目的,具体到一张纸品中,则可多种目的共存,若是论及纸张品类,则未免过于繁复,可以留待日后再说;若是以目的为纲,分析纸张所用加工工艺概况,以此区分加工纸的基础类型,而不穷纠复合类型,则这篇短小文字尚可为之。
纸张加工的目的大体有两种:改性与装饰。手工纸的改性主要是针对墨中的水来做文章,防止墨色渗化,主要方式有提高纸张的吸水性能或者防水性能;二是提高纸张的顺滑程度,提高笔画质量,对更高的书写速度有利;三是通过改性呈现丰富的笔墨效果。装饰则花样繁多,大体而言有为了获得特定颜色、获得特殊光感、获得各类图案、获得特殊肌理等各种目的。
先说防止渗化。这是手工纸领域的刚需,几乎所有的加工都会附带对这方面性能的提升。手工纸与工业纸不同,使用的是麻类或者皮料或者竹草等纤维,麻类与皮料纤维较长,造纸过程中施胶也较少,整体而言紧度较低,纤维间孔隙较大,水分容易沿着空隙间的通道渗开,造成洇墨效果。
古代,特别是唐以前的历史时期,手写是唯一可以传录文字的方式,对于字体的清晰程度,书写的效率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不常用未经加工的生纸,而是偏爱不渗水的熟纸。
敦煌写经墨色浓重,笔痕清晰齐白石宣纸书法,有洇散效果这其中吸水防水虽然都是在防止渗水上做文章,二者效果却大有不同,从墨色来说,吸水的墨色易浓,拒水墨色浅淡,但笔痕较为清晰。而无论是吸水还是拒水,都对着笔顺滑程度有一定提升,为笔墨效果而改性者,也较难以离开这两个方法。
吸水一类,主流工艺为涂布,在纸张上均匀涂抹数道细粉,堵塞纸张空隙,并以新填入的粉层增加纸张蓄水能力,经过这个工艺后的纸张即为“粉笺”,早期粉笺多使用高岭土和石膏滑石粉等涂布,用以增加纸张白度,平滑度,减少透光度,令纸张更加紧密,吸墨性好。目前考古发掘的最早的粉笺出现在公元四世纪,为东晋写本《三国志》,纸张为早期粉笺,经过砑光。
东晋写本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早期粉笺防水工艺种类就较为复杂,主要方式是纸内施胶,在生纸上添入一层防水的胶料,堵塞渗水通道,达到一定的防水效果,工艺可以是涂刷,也可以是浸染。
施胶剂中一类为胶剂,有动物胶,如骨胶、牛皮胶、鹿皮胶等;植物胶,如桃胶、石花菜胶等,以动物胶为主流。有填涂明矾拒水的,但单独使用动物胶和明矾防水效果一般,用二者合制的胶矾水效果最佳,这也是清代以来主流的熟纸加工工艺,以至于现今提到熟纸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胶矾纸。施胶剂中还有生豆浆,利用大豆中的大豆蛋白浸润纸张,干燥后蛋白质凝固,达到防水的目的。
而从考古情况来看,早期有使用浆糊施胶的情况,因此浆糊也是一种施胶剂,现代工业用纸也有以浆糊施胶的案例,而在传统书画装裱中,通过浆糊粘合的二层纸张较单层生纸更容易书写也是实情。
豆浆纸书写效果防水工艺中另有其他情况,这里简述三种。其一,便是加工纸常用的技法,上蜡。这里的蜡用的是四川产的虫白蜡,防水能力不彻底,少量涂抹纸张依旧可以吸水,使得书写可以完成。
上蜡方式有两种,一是冷蜡法,二是热蜡法,冷蜡法在书画装裱及当前加工纸中常用,基本操作就是在纸张用蜡块轻擦,使纸张受蜡,而后以砑石砑光,使蜡质均匀,制成品为蜡笺。蜡笺也有用黄蜡,也就是蜂蜡制作的,宋·张世南《宦游纪闻》:硬黄,谓置纸热熨斗上,以黄蜡涂匀。另有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顾恺之有摹拓妙法)。这种在热熨斗上烫蜡的方法称为热蜡法,从实际效果来看,能用摹写的蜡纸应当有一定的透明性能,因此张彦远所说的用法蜡之可能就是用的热蜡法。唐代开始将蜡笺和粉笺结合,产生新的纸品——粉蜡笺,书写效果更上一层楼。
黄柏染色蜡笺——任光照写经粉蜡笺的墨色效果防水工艺另有一种是砑光,这种工艺是用光洁的石头或者贝壳在纸张正面砑磨,使纸张变紧,并将纸面抛光,砑光是基本会使用川蜡擦纸,偶尔可以不用川蜡,顺滑效果次之。砑光工艺经常作为加工纸的后期工艺,多数加工程度深的加工纸都会有一道或数道砑光工序。
构皮纸无蜡砑光,墨色温润砑光之外,捶打是古代加工熟纸的重要手段,明代屠隆《考槃馀事》记载打纸方法为:造捶白纸法。
法取黄葵花根捣汁,每水一大碗,入汁一二匙,搅匀,用此,令纸不粘而滑也。如根汁用多则反粘,不妙。用纸十幅,将上一幅刷湿,又加干纸十幅,累至百幅无碍。
纸厚,以七八张相隔,薄则多用不妨。用厚板石压纸,过一宿揭起,俱润透矣。湿则晒干,否则平铺石上,用打纸捶敲千余下,揭开,晒十分干。再迭压一宿,又捶千余捶,令发光与蜡笺相似方妙。余尝制之甚佳,但跋涉耳。
经过捶打的纸张纤维空隙被挤压,同时纤维被打成扁平状,最终纤维紧密堆叠在一起,紧度得到极大提升,同步提升的自然还有纸张的防水性能。
蓬松的纸张纤维倍显微捶打后的纸张纤维倍显微相比略微单调的改性措施,装饰一路则精彩纷呈。我们上面列举了为了获得特定颜色、获得特殊光感、获得各类图案、获得特殊肌理等各种目的,当然这些例子还不足以穷尽更多的加工类型,只能说拟一个提纲,于其中窥见一二。
染色是加工纸的大类,很多纸张品种是以染色基础再行加工的,如羊脑笺、虎皮纸等。颜色来源主要是两类,我们不论述工业时代的类别,仅仅论述手工纸的盛行时期——自然经济时代的两类,第一类是染料,几乎都是植物性染料;第二类是颜料,矿植物颜料为主。染料与颜料虽然都能发色,但其原理不同,染料是水溶性分子,上染方式是直接与纤维分子结合,使纤维稳固发色。传统颜料是颗粒物,或者是染料添加胶基制得,颗粒物只能加水制成悬浮液,依靠水中的胶与纸张粘合,胶基颜料除了自身与纤维的结合,更多的也是通过胶粘合在纸张上。
植物染料加工的纸张最为著名的当属硬黄纸,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翰墨真迹辨》: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檗,取其辟蠹;以其纸如浆,泽莹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今世有二王真迹或有硬黄纸,皆唐人仿书,非真迹也。
宋张世南《宦游纪闻》:硬黄纸,谓置纸热熨斗上,以黄蜡涂匀,俨如枕角,毫厘毕现。
黄柏是染纸硬黄纸的染料,这属于一种直接染料,无需媒染剂就能获得稳固的黄色,其色微微发青,历来是重要染材。以黄柏染色古称染潢,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染潢及治书法原注:凡打纸欲生,生则坚厚,特宜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闇也。
在中国传统五行五色学说中,黄色表土,居天地中,赤白青玄四色拱之,因此为五色之正,是需要庄重对待的官方文书以及宗教文书的用色。
黄色的敦煌写经染色纸笺中较为著名的还有薛涛笺,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杀青》中说:芙蓉等皮造者统曰小皮纸……四川薛涛笺亦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当时薛涛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也。
可见薛涛笺应当是一种红色的皮质笺纸,以色为美。
古代高的能级染色纸还包括瓷青纸,这明代宣德纸中非常著名的一个品类,以蓝靛染成犹如青花瓷一样的颜色,因此得名瓷青纸。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青花不是现代实用的亮蓝色的钴蓝一类的颜料,而是更古朴的发玄色的深蓝色青花,只有这样,瓷青纸的颜色才与之媲美。瓷青纸主要用于宗教用途,因为颜色青黑,因此用金泥书写可以获得庄严肃穆的艺术效果,如泥金瓷青本佛经,青词等。
瓷青纸书纯金的效果——清尘写经可以染纸的染料实在太多了,大体上自然界中有色素的植物都能采用,只怕不下数万种之多,一一列举恐怕也难以穷尽,便按下不表。
种类繁多的草木染手工纸以颜料加工纸张,主要是粉笺或者粉蜡笺一类,其次也有使用水溶性颜料染色的情况,这种情况多同于染料染色,因此不专门叙述,这里主要说颗粒型的颜料。颗粒颜料一般情况下用于涂布工艺,以粘合剂调和颜料涂于纸上,这里颜料的作用一是取色,二是代替高岭土的白粉填堵纸张空隙,这种纸张较为著名的有羊脑笺。
清·沈初的《西清笔记》中载:羊脑笺以宣德瓷青纸为之,以羊脑和顶烟墨,窨藏久之。取以涂纸,砑光成笺。
我们把记载中的物料拆分来看,羊脑笺以瓷青纸为底,取玄青色,羊脑和胶为粘合剂,顶烟颗粒为颜料制成。成品黑亮,主要用于宗教用途。目前藏地有类似工艺,使用粘合剂为牛奶。无论是汉地还是藏地,这种高等加工纸主要用于宗教用途,以泥金泥银书写经文。
羊脑笺写经以颜料涂布的纸张中,有使用矿物颜料的情况,使用方法与白粉相同,色泽稳重,也是一个类型。更有甚者使用泥金涂布,价格高昂,是高等级的加工纸。
金箔纸墨色浓重的石绿粉笺获得特殊光感与获得各类图案有重合之处,一并说开。
获得特殊光感之中擦蜡砑光与打纸发光上述都已经说明,如丝绸般的光泽是这两种工艺制作的纸张的重要特征之一。除了这种整面光泽外,另有利用光线明暗显现花纹的工艺类型,文献记载的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砑花笺,宋代陶榖《清异录·文用》中记载:姚顗子侄善造五色笺,光紧精华。砑纸版乃沈香刻山水、林木、折枝、花果、狮凤、虫鱼、寿星、八仙、钟鼎文,幅幅不同。文镂奇细,号砑光小本。
从上面文字中看到,砑花笺主要是为了凸显图案而作,通过光线的变化,在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图案内容,有一种含蓄的美感。这个工艺的传承断断续续,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海内依旧有商用实例,目前传承顺利。
朱砂砑花笺可以造出与砑花笺一样以光线变化为美的纸张的工艺还有造金银印花笺,
明代屠隆《考槃馀事》记载造金银印花笺法:用云母粉,同苍朮、生姜、灯草煮一日,用布包揉洗,又用绢包揉洗,愈揉愈细,以绝细为佳。收时,以绵纸数层,置灰缸上,倾粉汁在上,湮干。用五色笺,将各色花板平放,次用白芨调粉,刷上花板,覆纸印花纸上,不可重拓,欲其花起故耳,印成花如销银。若用姜黄煎汁,同白芨水调粉,刷板印之,花如销金。二法亦多雅趣。
此类造金银印花笺使用云母颜料,云母本身具有很强的反光性能,属于镜面反光,因此除非在特定角度,否则观察不到云母的光泽,这个纸张若是上墙,人行经侧旁,视线与云母的角度不断变化,闪烁的图案不断扑来,很是有趣。
砑花笺与造金银印花笺二种虽然特色为不断变化的光泽,但这两种工艺的实现都离不开雕版图案。在获取特定图案这个目的上,使用雕版是非常重要的手段,除去砑花与使用云母,雕版的用法还有刷色、压印、拱花、传拓等。
刷色是雕版的主要用法,以棕刷在雕版上均匀刷色,覆盖纸张,用擦子摩擦,就可以在纸张上表现各类图案。简单的如给纸张印刷上朱丝栏,或是印刷单色吉祥图案等,都是经典用法。复杂的则是使用木版水印技术,在纸上套色,印出颜色丰富的笺纸。
单色雕版信笺木版水印信笺压印也是雕版的使用方法之一,可以在纸张上制造下凹的纹理,例如信笺中的暗行格即可用此工艺制作,属于一种暗纹。
拱花也是一种暗纹纸的加工工艺,本身属于木板水印技艺的一个部分,与其他水印工艺不同的是,拱花本身不显色,但是可以做出层次鲜明的立体纹理。拱花与压印也有所不同,压印是以凸版压凹纹,拱花是以凹版制作突起的纹理。拱花在《十竹斋笺谱》中大量应用。
拱花传拓用在纸张加工上较为少见,成品不易书写,更多作为装饰用途。
传拓加工纸获得图案的方式中还有一种是手绘,有些是艺术家们的墨戏,自己画底,以助书法兴致。更常见的则是工匠们的手绘,这其中当以手绘粉蜡笺为其中翘楚。在手绘加工纸中,上面的画面与国画不同,国画以画为主体,文字作为题跋,相对处于从属地位;手绘加工纸中,画面是纸张的构成部分,文字不必照顾所画内容的位置,按照书法的规则书写即可。这其中名气响亮的品种有梅花玉版笺。
手绘梅花玉版笺获得特殊肌理也是一大类型。传世名纸中典型代表是流沙笺,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记载流沙纸:亦有作败面糊、和以五色,以纸曳过令沾儒,流离可爱,谓之流沙纸。亦有煮皂荚子膏,并巴豆油,傅于水面,能点墨或丹青于其上,以姜揾之则散,以狸须拂头垢引之则聚,然后画之为人物,吹之为云霞,及鸷鸟翎羽之状,繁缛可爱,以纸布其上,而受彩焉。
流沙笺是将颜料滴在水面做出各类图案,然后覆纸成像的技法。它的传承情况比较复杂,文献所记载的技法断绝,至今仍未恢复,但它曾经向外传播,并在各地大放异彩,如欧洲的大理石纹纸、日本的墨流纸等,目前这两种技艺都已经回传。
流沙笺以获取纹理为目的技艺目前国内主流的制品当属虎皮纸与槟榔纸,这两种纸张的工艺接近,以虎皮纸为例,简述加工过程。周乃空先生的《中国宣纸技艺》中记载了虎皮纸的加工方法:黏棍子、染色、垂掛、炕第一遍火、散花、炕第二遍火、施膠、阴干、砑磨成品。成型的纸张好似虎皮而得名,槟榔纸则是如同切开的槟榔而得名。
虎皮纸槟榔纸制作纹理的方法还有很多,借助印染、绘画的技法,肌理的类型和工艺可以单独成一个系列,在这里只是略述传统常用的技法,更多可能,有赖诸君发掘。
制作纹理之外还有装饰添加的技法,添加的物品可以是各类碎屑、动植物标本等。
传统加工纸添加的碎屑主要是金银箔和云母,添加方式多为洒布,制成洒金纸、洒银纸、云母笺等纸品,也是加工纸的主流纸品之一,洒金银的工艺还经常与其他工艺结合,制成如洒金银粉蜡笺、洒金银色笺等纸品,是重要的加工方式。动植物标本为新近开发的技艺,并非常用。
芫花纸芫花《中国造纸植物志》没见记载。网上的很多资料也只写着芫花是花蕾药用,可治水肿、祛痰;根可毒鱼;全株可做农药,煮汁可杀虫,灭天牛虫效果良好。而《光绪孝昌县志·风土志·土物》也列芫花列为药属。
芫花是瑞香科瑞香属的灌木,同属的黄瑞香和白瑞香在《中国造纸植物志》中有载,而瑞香科中可以造出优质纸张的植物就更多了,便想着芫花应当也是可以造纸的,刚有这个想法时,又恰逢国图的易晓辉老师在讲座上明确提到了芫花可以造纸,心中的想法算是打定。芫花是细小的灌木,喜欢生长在开阔地,林间空地,山岗草地,林子边缘,生长在田埂中的也不少见。在三月初开花的时候最为显眼,远远看过去有一片紫色,那就一定是了。而其他时间想要找到它,只能漫山遍野地走过去,效率低了许多。虽然不知道芫花的最佳采伐时间,但为了能更快找到足够的材料试验,决定在芫花花期采集造纸。芫花的生长环境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的芫花及其叶片
生长多年的芫花
芫花可以长到一米左右的高度,多年生的芫花直径可以达到3厘米以上,因其美丽珍惜,采集时从分叉处开始采集,只采集部分枝条,留下剩余枝条,而不全株采集。不采集小苗与较大的植株,只采集大小适中植株的枝条。
芫花枝条样貌
为了剥取树皮,需要将枝干入锅蒸煮,使树皮与木质部分离。蒸煮中的树枝
剥下的生皮
蒸煮后的树皮老皮和嫩皮可以轻易分开,芫花皮较薄,其中常有白色透明的短粒,可以捏破,不知是不是虫卵。长有短粒的部位日后会形成硬质纤维,是纸张杂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这一步就应当将可见的杂质去除。分离的树皮
白皮中的硬质化纤维
去除黑皮
制作过程中恰逢春雨绵绵,因此取出的白皮最后选择烘干称重。在需要蒸煮时提前浸泡一日,而后选用纯碱蒸煮。浸泡干皮第一次蒸煮
经过首次蒸煮后,纤维已经较为软烂了,取出了部分测试造纸性能,最终发现与构桑等不同,原先没注意到的硬质纤维依旧相当的多,纸张杂质太多。蒸煮后的软烂纤维油光发亮的纸浆
杂质较多的测试纸
为了取得较高质量的纤维,只能选择手工挑拣,将硬质纤维捡出,再用纯碱做二次蒸煮。
在水中拣选杂质
蒸煮完成后的纸张经过不断漂洗,进入打浆程序。考虑到数量较小,因此选择手工捶打后用料理机分离打细。遗憾的是,因为工作的疏忽,这一步骤没能记录。打好的纸浆
经过前期的准备,终于进入到抄纸工序中。还是因为数量稀少的原因,因此选用了一个成纸尺寸只有18*28cm的纸帘。帘子本身是网上购买的现成物品,尺寸没有大的调整空间。自己用竹片给纸帘做了封边,使用2厘米的松木方制作了一个合页的纸帘架。纸帘封边上漆阴干纸帘架
纸帘架
纸药选用芦荟,取出其中的果肉浸泡使用。添加纸药、纸浆,打槽完成后,就正式进入造纸的工序了。
打槽后的纸浆
为了保证纸浆的丝流均衡,令纸张的横竖伸缩性能接近,需要左右前后交替晃动纸帘,让水流整合纤维。抄好的纸张铺纸
用十进制计数
全部的湿纸帖
在全部纸张捞好后,上榨纸机榨干,揭纸上木墙阴干。压榨压榨后的纸帖揭纸
木墙阴干
到了这一步纸张就算是出来了,试制过程结束。成纸纤维细腻,光泽较好。在50倍放大镜下也很亮。迎光照
背光照
50倍放大镜下的纤维
自己的纸张难免想要用一下的,又实在不舍得,只能在边角的位置试几个字,墨选用的上墨紫玉光,砚台也很是普通。总的来说熟度不到半熟,墨色效果尚可。正面书写效果
背面背光照
正面背光照
50倍放大镜下的纸墨效果
因为时间短促的关系,这次的试验没有安排后续的加工试验。藏纸
藏纸是西藏特有的文化产品,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继承藏纸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并且积极带动贫困群众加入产业发展,在传统文化发展的道路上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西嘎门巴村的村民一方面学习继承传统的藏纸制造工艺,一方面生产具有当地旅游特色的纪念品,进一步提高藏纸产品的附加值。村民们生产的藏纸不仅在区内热卖,甚至销往了国内其它省份,取得了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效益。
传统藏纸制作流程。,生产藏纸的主要原材料为狼毒草。藏纸成品则是利用西藏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经用2-3天时间,通过取材、筛检、分解、打浆、过滤、定型、晾晒、打磨等步骤加工而来,具有存放时间长、不存在虫蛀隐患易于保存、墨汁不易渗透等特点,同时,经过精加工制作后可变成多种手工艺品。
西嘎藏纸加工厂制作的藏纸多用狼毒花的根茎为原材料,工人要经过仔细地筛查才能挑选出好的材质。
藏纸手工艺者将煮过的原材料在石槽用木槌反复敲打,使其纤维平整光滑并制成纸浆。
捶打好的纸浆要用纱布框兜住在水内快速搅拌散开,然后将纤维淘洗下来并过滤成平整的纸浆。
过滤好的纸浆经过晾晒就变成了最初级的藏纸。
纸质优良的藏纸适合各种各样的绘画和书法写作,而且还容易长期保存收藏。
日本和纸
日本,京都北部的绫部市,黑谷和纸并诞生和发展于此,距今有多年历史。黑谷和纸,一种质朴至美的传统手工抄纸,并作为纯手抄和纸的产地闻名于世。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手工纸因为做工和成本,已经逐渐的退出了绝大多数的应用场景,但好在黑谷和纸,仍然找到了合适的定位和用途,明信片,变迁,美术纸,工艺纸等既能体
日本,京都北部的绫部市,黑谷和纸并诞生和发展于此,距今有多年历史。黑谷和纸,一种质朴至美的传统手工抄纸,并作为纯手抄和纸的产地闻名于世。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手工纸因为做工和成本,已经逐渐的退出了绝大多数的应用场景,但好在黑谷和纸,仍然找到了合适的定位和用途,明信片,变迁,美术纸,工艺纸等既能体现手工纸的工艺,又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也使得黑谷和纸能代代相承。
下面的这个视频将详细地为你介绍,黑谷和纸的整个手工制作过程。
和纸的制作过程:采收下来的纸桑树经过蒸熟、去皮、晒干,然后煮沸、去除杂质、捣捻打烂、裁切,才会进入最重要的抄纸步骤。抄纸需要双手不断摇动着筛子,好让纸浆纤维分布均匀,成为厚薄一致的纸张,纸张的厚薄取决于筛子摇动的情况,而这也是最仰赖过去所累积的经验与技巧的步骤。最后,湿答答的纸经过重物挤压水分、自然风干后,才会成为和纸。
黑谷和纸的主要材料纸桑树,纸桑树生长于日本南部,其强韧的纤维转化为纸张后,特别坚固耐用,而且有种植物纤维才会有的特殊手感。
纸桑树,收集回来后,会经过蒸熟、去皮、晒乾,然后煮沸、去除杂质、捣捻打烂、裁切,才会进入最重要的抄纸步骤。
抄纸是制造纸张的一个步骤,详细方法是:纸浆在抄造纸张前需再除去其中泥沙及粗纤维等杂质。传统的净化方法是:浆料经加水稀释后,缓慢地流经沉砂槽,将砂粒、杂质沉析出,再经过平板筛浆机筛去较粗纤维。净化处理后的浆料即可流向抄纸机,经过成型、脱水、烘干等工序抄成纸张。造纸机的流浆箱及脱水的网部称“成型”部分,在此形成“纸胎”,是成纸结构的基础。
抄纸需要双手不断摇动着筛子,好让纸浆纤维分布均匀,成为厚薄一致的纸张,纸张的厚薄取决于筛子摇动的情况,而这也是最仰赖过去所累积的经验与技巧的步骤。
最后,湿答答的纸经过重物挤压水分、自然风干后,才会成为和纸。
黑谷和纸的制作,从材料的收集、处理,到之后的抄纸、挤压、风乾等步骤,工匠们熟练而形云流水的动作,往往都是多年经验的累积而成,看似简单却一点也不平凡。
精制纸笺加工技艺是传统造纸工艺技术的延伸与发展,它主要是对纸张进行再加工,以使纸的质地更优异,外观更精美,文化内涵更丰富。
我国纸笺加工技艺源远流长,早在东汉即已出现了砑光、防蛀和染色技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施胶、施粉及唐代的蜡笺、粉蜡笺、泥金笺、冷金笺等纸笺加工技艺精巧而细致,为宋、元、明、清各代纸笺加工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南唐的澄心堂纸及明代的宣德纸制造工艺名动一时,对后世纸笺加工技艺的革新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清代中期,安徽泾县宣纸逐步取代宣德纸,其时纸笺的加工技艺也达于鼎盛。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纸笺行业和加工工艺渐趋消亡。新中国成立时,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纸笺加工工艺已处于绝灭的边缘。改革开放后,这一古老技艺的研究,恢复了一些失传百年的名品,如手绘描金粉蜡笺、造金银印花笺、朱砂笺、羊脑笺等。但恢复后的纸笺加工工艺如何保护传承,仍是一大难题。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精制纸笺技艺,对于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繁荣文化市场,促进书画艺术市场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笺,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表识书也”,意思是对古书注释的一种方法。但笺的含义非常广,当它与纸连用形成“笺纸”一词时,它所代表的就是一种传统的书写工具了。笺纸,泛指所有尺幅小巧、制作精美、有别于一般纸张尤其是素宣、素麻等的纸张。一般来说,这些纸张主要是文人雅士用来相互通信或者题诗吟咏的,因此笺纸也主要分为信笺和诗笺两个大类。
笺纸在我国出现的历史实际非常久远,甚至比目前所认为出现在唐代初期的宣纸还要早。这是因为笺纸的材质并不一定就是宣纸,其重点在于精美的二次加工,其他如麻纸、皮纸或桑皮纸等都是可以选用的。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一种“五色花笺”,这是陈徐陵所撰《玉台新咏序》中所提到的一种笺纸,证明当时已经开始有笺纸的制造和使用。但是,这时候的笺纸基本只有多色笺一种,并且也只是供帝王宫廷娱情的附庸,即使是上层文人也未必接触得到。
到了唐代,笺纸的制作和使用在文人墨客群体中大范围盛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蜀中女诗人薛涛所作“薛涛笺”。五代末期,笺纸上开始出现砑光手法制作的、雕印有山水花卉纹饰的笺纸,史称“砑光小本”,这是木版水印笺纸的前身。宋代文人风气更加浓厚,对笺纸的需求和追求也进一步升级。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笺纸都是出自宋代,如“澄心堂纸”、“谢公笺”、“苔笺纸”等。其中“苔笺纸”,是用少量绿色水苔和黑色发菜对纸张进行沁染,成品笺纸就会因此在背面出现纵横交织的有色纹理,这是宋代笺纸中比较主要的色笺了。宋代笺纸更多的是在纯色的白或微黄的笺纸上,以砑光、描绘或印染的技法作出各种纹样,但多偏程式化。
元代笺纸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或许是雕版印刷还未发展成熟的缘故。而明清两朝,则是相当讲究笺纸制作和运用的时期。尤其是在明中后期,版画艺术发展到鼎盛,笺纸的制作也就步入高峰。明清笺纸的风格由朴拙而入鲜华,在各色彩笺外,出现了带有复杂花纹、精美图案乃至描金洒金等的笺纸,尤其是以粉蜡笺一类精工细作、造价高昂的笺纸著称。
清以后,精美的手工古笺纸就很难见到,鲁迅先生的《北平笺谱》几乎就是古笺纸的绝唱了。如今,笺纸的制作大多已由机器完成,而以笺纸通信、题诗或作随笔的人,也不再是主流。古代的各种笺纸,也就成为了藏家珍爱的阁中之物了。
欢迎进入古戈尔艺术微店购买传统古法制作笔墨紙砚和名家书法篆刻订制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古戈爾藝術
歡迎轉載轉發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