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儿时记忆中的长泰骑楼
TUhjnbcbe - 2023/1/2 22:31:00

长泰骑楼始见于民国时期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现存或见诸史料的有岩溪圩古街骑楼、坊洋圩骑楼、县城下米市和解放路骑楼,林墩圩也有一小段骑楼街道。长泰骑楼具有典型的闽南骑楼特色。

在中国,骑楼是流行于东南沿海的福建闽南、广东省和广西省的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最早出现于清末的广州,是华侨带回的南洋地区殖民地建筑样式,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福建,骑楼最早在漳州出现。年广州军阀陈炯明占据漳州,进行城市改造,带来了广东的时髦建筑双层骑楼。“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这种建筑适应南方潮湿多雨的亚热带气候,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方便顾客在烈日下、雨天中自由选购商品,同时也迎合了顾客的崇洋心理,很快就风靡闽南,厦门、泉州争相效仿,各县区城镇也迅速跟风。长泰骑楼就在那时出现,由当时掌控长泰军政大权的叶文龙牵头,先后建了岩溪圩街市、枋洋圩街道,改造县城下米市和县前路(今解放路),临街建骑楼。

长泰骑楼与其它闽南骑楼一样,楼房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连接形成长廊,民国政府官方文件称“有脚骑楼”,后来简化为“骑楼”。民间则称之为“雨脚居”,与新加坡“五脚基”的叫法有渊源关系。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商”是骑楼建筑文化的根基之一,专为商业楼宇密集情况而建造的,通常建二层或三层楼房,连成一体,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临街正立面全为店面,里间及楼上则用作仓储和住所,使用效率极高。楼下的廊,遮阳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是与顾客的共享空间,可以遮风挡雨,让顾客倍感舒适。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种店面精致考究,又由于建筑融入西方元素,成为时尚,逐渐传播开来,成为闽南极有特色的建筑。

民国十六年(),叶文龙组织发动一批珪塘叶氏族人到他指定(今岩溪古街)地段,建街市设楼面,投资做生意。街市楼房全部为骑楼,楼下为店面,西南建一座占地2亩的市场,市场内2棵大榕树下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和一座四角凉亭,供人们赶圩歇息。有了街道店面,做生意的商贾接踵而至,琳琅满目的店号如“新合兴”、“新奇发”、“新成美”,“瑞记号”、“新成泰”、“福珍”、“豆油西酱油”、“矮仔龟来厂”等应运而生。当时每逢农历一、四、七定为岩溪圩日,从安溪、枋洋、同安、龙海、漳州的商贩们都带着各地土特产汇集岩溪圩赶集,市面人山人海,商贩们的叫卖声响彻云空,旧县志记述:“商贾群至以万计”。

古街路面宽7.6米,两旁为店面,现存78间,朝北方向26间,总长.2米,朝南方向37间其背后店面15间,总长.9米。骑楼建筑结构均为下店上房,为土木结构、砖木结构,门前留有1.5米的走廊通道,骑楼通高8米,每格宽4.7米,深32米,通常称之“竹竿厝”,间内分为三进式,三个小天井,整排骑楼雄伟壮观,至今保存完好。岩溪古街被列入漳州市“传统古街”。

岩溪古街

民国十八年(年),叶文龙又在枋洋圩修筑街道,街道两侧盖43间砖楼,楼房均为二层骑楼式,楼上临街房间开设大窗,窗下以砖雕、灰雕、水泥雕等作为商号招牌装饰。骑楼方柱垛规格为37厘米×37厘米,用24厘米×24厘米的红砖和白灰砌成。骑楼墙面和方柱用烟灸红砖装饰,烟灸红砖用稻田里的泥、松枝熏制,砌出的墙体有特殊装饰效果。枋洋圩骑楼至今尚有部分遗存。

枋洋圩骑楼

烟灸红砖装饰

民国19年(),在叶文龙的倡议下,长泰大规模改建县城市街及泊岸。下米市(今县城武德园南段)拆掉低矮的平房,开辟一条多米长的街道,命名复兴路,路宽5米,沿街两旁建“骑楼式”二层楼房,下层为店面,开设的商店有酱油店、农家具店、铁器店、药店等。后来一层的走廊逐渐被占用,围为私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下米市被分批拆除改造,今为公园。县前路(今解放路)东起东城门,西至城隍庙,全长米,原旧街道低县府前埕约有10级台阶高。改建时将街道填土整平,西与县前埕齐,东与城墙顶端齐,并拓宽为7.4米。拆除参差不齐的店屋和原有的石牌坊,沿街两旁改建成幢砖木结构的骑楼式二层楼房,门前留2.2米走廊,基本都作为商店。商街形成街廊,既实用又美化了街容,成为这一时期县城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新中国成立后,年将解放路条石路面改为水泥路面,街道两旁集中了当时的一些主要商店,如长泰县糖(烟)酒蔬菜公司、长泰县百货公司等。本世纪初,解放路再次拓宽改造,原有骑楼全部拆除。至此,县城民国时期兴建的骑楼荡然无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县城解放路

长泰骑楼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建筑工匠吸收了西方建筑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与闽南传统建筑结合,创造性的模仿各种装饰,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骑楼从出现始,在短短时间里风靡闽南,缔造奇特的闽南建筑文化。近百年来,多少老字号长驻其中,骑楼下诱人的鸭肉粥、面线糊、沙茶面一度是长泰人的早餐,人们在这里“练仙讲古”,小铺门口摆着小小的功夫茶桌,阿公们坐在街边饮茶,阿婆摇着蒲扇晒太阳,廊上摆着五颜六色的小商品,不时传来闽南语吆喝声,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骑楼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还是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间。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居住的角度看,骑楼生活并不舒服,采光通风差,在现代建筑业快速发展中,骑楼也迅速被淘汰,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骑楼也陆续被拆迁,老字号不翼而飞。然而,新形式的“骑楼”在长泰悄然出现,骑楼情结还是未从长泰人心中抹去。二十世纪末开始,长泰县城的淘然园小区、江华苑、隆鑫花园、泰龙花园,及至后来的解放路改造,以及所有后来开发的小区,沿街门面全部为骑楼式的走廊,只不过楼上不是二三层的砖楼,而是高层套房。新骑楼既保留有传统骑楼的建筑外观,又富有现代气息,居住舒适,正逐渐形成长泰的建筑特色。陈巷镇区、旅游区十里沿街,已建的店面都改造成骑楼廊式,形成统一风格。长泰骑楼焕发“第二春”。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时记忆中的长泰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