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油长期以来都是我国食用油消费结构中占比最大的植物油品种,而豆粕是我国饲料养殖行业最主要的蛋白饲料原料。随着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食品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快速增长的肉、蛋、奶消费驱动我国大豆压榨量和进口量不断攀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增长,从年的万t增长至年的1亿t(数据来自海关总署),增长了9倍,年均增长12.0%;同期,我国大豆产量从年的万t增长至年的万t(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年均增长1.2%,大豆进口依存度接近84%,国际国内市场联结更加紧密。这一进程中,我国大豆加工产业不断壮大、成熟、进步,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但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国际市场日趋错综复杂、下游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等外部环境变化对下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为此,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大豆加工产业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形势和风险挑战,结合笔者从业经验,提出大豆加工企业应从采购、加工、销售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提升风险抵御能力、精细化管理能力、产品和销售溢价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我国大豆加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发展历程回顾年以来,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年。随着油、肉、蛋、奶等产品消费的不断增长,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全面放开大豆贸易,国内大豆加工产业开启了一波快速扩张,压榨量从不到万t增长至超过万t,规模翻了一番。但在高增长的背后,年的大豆危机事件仍然让人记忆犹新,国内企业在国际价格一路上涨的压力下采购了大量美国大豆,随后短短几个月时间遭遇价格腰斩,很多企业无奈“洗船”、违约,损失惨重,随后跨国粮商通过并购民营企业全面进入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外资独资和合资企业一度占据国内73%的市场份额[1]。可以说,初入国际市场的我国大豆产业为此交出了昂贵学费,国际价格风险管理能力成为大豆加工企业的必修课。第二阶段:—年。这一时期,强劲的消费需求继续推动大豆加工产业快速增长,大豆压榨量从多万t增长至万t,规模再翻一番。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见证了大豆融资贸易模式的产生、繁荣和消亡。当时,部分民营企业通过国际大豆贸易远期信用证方式获取延期支付期限,然后向国内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并将资金投向小额贷款、房地产等高回报领域,赚取高额息差,进口大豆则低价甩卖,大豆压榨行业的正常盈利逻辑被打乱,导致融资进口大豆数量激增,对市场带来很大冲击,随着年这些大豆贸易融资企业的相继破产,该模式最终消亡,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回归到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正确轨道。第三阶段:年至今。这一时期先后发生三次“黑天鹅”事件,对我国大豆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第一次是年3月开始的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了大豆价格的大幅波动。国际大豆价格(美国CBOT大豆期货主力合约价格,下同)从年3月.50美分/蒲式耳的高点一路震荡下行,到年5月跌至美分/蒲式耳的近10年新低,跌幅达27%;随后中美关系出现向好迹象并于年1月签署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国际大豆价格当月一度涨至美分/蒲式耳的高点,涨幅达21%。第二次是年8月出现的非洲猪瘟,导致我国生猪存栏以及豆粕需求的大幅波动。年我国生猪存栏断崖式下降,豆粕需求和大豆压榨量明显减少,随后高猪价和政府鼓励政策刺激生猪存栏加快恢复,豆粕需求持续好转,年大豆压榨量创出历史新高。第三次是年1月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经济遭遇重挫,国际大豆价格一度跌至年4月.50美分/蒲式耳的低点,3个月内下跌15%;随着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民经济持续复苏,叠加生猪存栏加快恢复,推动我国大豆进口量和压榨量迅猛增长,年全年进口大豆超过1亿t,创造了历史新高,国际大豆价格更是在年1月达到.50美分/蒲式耳的近6年半新高,9个月涨幅达76%。可以说,三次“黑天鹅”事件的猝不及防以及相互交织、叠加,带来大豆价格和市场的大涨大跌,国内大豆产业多次经历“冰火两重天”,让刚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国内企业深刻感受到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也更加深刻感受到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我国大豆加工产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2.1产能持续过剩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豆压榨设计产能始终保持较快增速,从年的万t左右[2]发展到年的1.73亿t[3],增长了近8倍,但实际压榨量增长慢于产能增长,产能持续过剩。根据作者的跟踪监测(见图2),近5年我国大豆压榨产能利用率大致在50%~70%之间,全年平均60%左右,年下半年在豆粕供需两旺的带动下,产能利用率一直维持在70%以上,后期预计将逐步回归正常状态。总体看,随着我国人口增速放缓,并可能在年左右达到峰值后逐步回落[4],大豆油、豆粕需求的增速也将逐步放缓甚至见顶,同时大型加工企业仍在不断扩产,未来必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存量争夺。
2.2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大豆加工产能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集中度不断提高。年压榨量前十企业的压榨量合计占全国71%,年这一占比达到85%,前十企业市场份额在“十三五”期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前五企业市场份额提升了8个百分点,前两个企业市场份额提升了7个百分点(来自作者调研跟踪整理),行业集中度正在加速演进。其中,中粮通过整合中纺集团、来宝农业在国内的压榨厂,已经超过益海嘉里集团成为我国最大的大豆压榨企业,年大豆压榨量比年翻了一番。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前十大豆压榨企业的在建和计划新增产能合计将超过万t,行业集中度还将进一步提高。
2.3对成本控制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很高,国际国内价格高度关联,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显著增多,准确把握采购时机面临巨大挑战。通常,以美国大豆期货价格和国内大连大豆油、豆粕期货价格折算的期货盘面压榨毛利(期货盘面压榨毛利=(大连豆粕期货价格×出粕率79%+大连大豆油期货价格×出油率19%)-(美国CBOT期货价格+到货升贴水)×即期人民币汇率×关税(1.03)×增值税(1.09)),是国内企业采购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当前,国内大豆加工成本在元/t(来自作者跟踪整理和估计)左右,可视为期货盘面的盈亏平衡点。近10年来我国进口大豆压榨毛利与盈亏平衡点对比情况见图3。
由图3可见,—年我国进口大豆期货压榨能够盈利的天数仅占14%,特别是、年几乎全年都处在盈亏平衡点之下。年以来,期货盘面压榨毛利大幅改善,主要原因是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中国自美国进口大豆大幅减少,但中国对美豆需求的下降难以被其他国家所替代,造成美国大豆出口下降,推动国际价格从高位回落,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期货盘面压榨毛利的持续好转,后期随着中国自美国采购大豆恢复正常,期货盘面压榨毛利将逐步回归年之前的状态。从现货压榨毛利情况看也是如此,年以前国内现货压榨毛利的波动中心大致在元/t左右(数据来自作者跟踪调研整理),低于元/t的平均加工成本。可以说,如果国际采购能力或加工成本控制能力不强,企业将很难盈利。
2.4下游产业发展对产品及销售模式提出更高要求大豆加工的主要产品是大豆油及豆粕,分别服务于食用油消费和肉类消费。从食用油消费看,我国消费增速正在放缓,“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43%,“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3.4%(油脂消费量的历史数据来自美国农业部),预计“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将低于2%(作者预测)。同时,食用油消费结构正在加快转换升级,其中家庭消费中,更具风味属性和差异化特点的葵花籽油、玉米油、菜籽油的消费比例不断提升,将替代一部分大豆油和调和油;餐饮企业油脂消费量将快速增长,是大豆油销售必须争夺的主战场,但成本控制水平以及大客户服务能力,将成为竞争的关键。从肉类消费看,不考虑非洲猪瘟特殊因素,我国肉类产量在年达到8万t(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高点后出现滞涨并有所回落,—年肉类产量基本维持在万t,未来随着人民收入提升和城镇化进程加速,肉类消费存在一定增长空间,但增速预计不超过2%,再考虑饲喂技术进步推动料肉比下降,豆粕需求难有大的增长。同时,非洲猪瘟对中小养殖户具有明显挤出效应,一体化、集团化养殖加速演进,仅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公布的未来扩产计划,已可覆盖正常情况下全国六七亿头生猪出栏需求。可以预见,随着大型养殖企业加速扩张以及较强的溢价能力,未来豆粕的销售模式也将随之转型升级。
3推动我国大豆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面对产能过剩、集中度提高、国际价格变化莫测、下游产业转型升级等挑战,我国大豆加工产业需要从采购、加工、销售三大关键环节入手,提升专业能力,不断补短板、强弱项,防范经营风险、降低系统成本、提升产品溢价能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3.1综合运用期现结合手段防范价格波动风险、降低采购成本世界大豆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阿根廷三个国家,出口量合计占全球的87%(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而我国从这三个国家进口的大豆占进口量的95%(根据近5年海关总署大豆进口国别数据分析整理)。通常情况下,我国从南、北美地区进口大豆,最短运输时间是从美国西北太平洋港口至我国的约20d,最长则是从美国墨西哥湾经好望角、马六甲海峡至我国的55d,运输过程中国际大豆价格往往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剧烈变化,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价格波动风险。因此,国内企业需要加强市场行情的分析判断,综合考虑供求基本面、天气、宏观经济、货币、原油、上下游产业等因素的影响,对短期和中长期走势作出判断,综合运用各种期现结合工具,对冲风险、锁定收益。一是坚持套期保值。比如:当压榨毛利高于元/t时,可以预见国内进口采购将增加,后期到货压力加大,国内豆粕、大豆油的价格存在短期回调的可能,此时可进行买国外抛国内的正向套期保值操作,锁定收益;当压榨毛利低于元/t时,可以预见国内进口采购将比较清淡,后期面临供应不足压力,国内豆粕、大豆油价格存在短期上涨的可能,此时可考虑卖国外买国内的反向套期保值操作。二是用好期货+升贴水的定价模式。与期货价格变化相比,升贴水的季节性变化则相对明显,国内企业可在升贴水的季节性低点适当增加采购力度,在点价期选择适合的价格点位进行期货点价,并结合上述套期保值工具锁定压榨利润。三是择机跨品种套利。豆粕、大豆油的价格通常会受到各自需求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变化,导致油粕比(按照大豆油与豆粕1∶4的产出比例计算加权比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波动,从历史规律看,如果油粕比在低于30%的区间底部时,后期大豆油价格走势大概率将强于豆粕,可适当增加大豆油套保比例、减少豆粕套保比例,反之亦然。四是择机跨期套利。以当前为例,美国大豆需求良好,但南美遭遇拉尼娜天气影响产量存在不确定性,导致近远月期货合约价格出现一定分化,如7月合约和11月合约价差不断拉大,此时在正向套期保值操作时,可尽量选择近月合约,以提升套期保值效果。五是结合期权交易。通常在长假来临前,期货交易所往往会大幅提高期货保证金水平,以规避假期的价格风险,可以考虑采取一部分期权交易来代替期货进行套保,达到节约资金、提高套期保值效果的作用。当然,通过期现结合对冲风险的方法还有很多,方式也并非一成不变,月份选择、现货调配、基差分布、国内外比价等方面均有瞬息万变的操作空间,需要采购人员树立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和底线思维,综合判断、灵活选择,确保企业安全和稳定发展。
3.2持之以恒提升加工环节精细化管理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加工成本存在一定差异,领先企业的加工成本已降至~元/t,在市场容量逐步稳定、压榨利润空间缩窄、下游客户议价能力增强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加工环节精细化管理能力、降低加工成本,是大豆加工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从加工成本构成看,压榨环节占比约50%,精炼环节占比约35%,包装环节占比约15%,降低加工成本需要综合施策,既要注重现有工艺设备下的对标改进,更要注重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特别是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大豆加工产业的广阔空间。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