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以来,国际粮价进一步抬升并盘旋高位。印度等国实施出口禁令,加剧国际粮荒预期。国际高粮价从何而来?将持续到何时?对中国影响几何?澎湃新闻采访多位专家学者及相关产业的企业,推出系列报道“粮价高烧”。
近期除了印度禁止小麦出口,印尼也宣布禁止棕榈油及其原料出口,全球粮食危机再度升温。
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代表的国际粮价持续走高,目前依然高位运行。此轮国际粮价的高位运行,会对国内农产品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市场人士认为,国内谷物的供应以自足自给和自产为主,进口为辅,国内谷物商品价格大概率会延续高位区间波动,甚至在今年国内种植面积有保证的前提下出现价格回落。
国内谷物商品价格涨幅不大
虽然国际市场谷物价格涨势较强,但国内农产品市场相关品种价格涨势并不明显。
文华财经数据显示,国内玉米期货主力合约由年初的元/吨涨至5月26日的元/吨,涨幅为4.8%;粳米期货主力合约维持在元/吨水平震荡;豆一期货主力合约由年初的元/吨涨至目前的元/吨,涨幅为9%;豆粕期货涨幅较大,主力合约由年初的元/吨上涨至元/吨,涨幅为26.67%。
“从今年1到5月中旬全球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表现来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CBOT小麦、CBOT豆油和连棕油,涨幅分别为53.2%、47.99%和36.51%,我国国内原粮涨幅明显低于国际,这跟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平抑物价是分不开的。”徽商期货研究所农产品分析师刘冰欣指出。
华闻期货农产品首席分析师刘大勇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国内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比国际上涨幅相对较小。其中大豆90%左右是进口,涨幅较大。玉米消费2.6亿吨,进口万吨左右,虽然进口亏损,但玉米缺口相对较小,大约万吨缺口。小麦每年产量1.3亿吨,消费基本也是1.3亿吨左右,但中国国储大约还有万吨,水稻还有万吨左右。“国家开始出台扩种耕地等政策,粮食产量会有所保证,口粮问题是安全的。”
南华期货农产品分析师边舒扬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国内农产品与国际粮价的关系主要来自于进口依赖度的关系。以年数据计算,我国农产品进口依赖度分别是大豆86.2%、葵花籽油79.23%、玉米9.42%、小麦6.6%、稻米3.22%。因此,仅从粮食角度考虑,我国口粮依旧安全,今年国际粮价暴涨的情况下,我国粮食价格波动较为稳定,和海外形成较大的反差,而其他农产品包括大豆、棕榈油、葵花籽等因进口依赖度较高,因此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国内谷物的供应仍是以自足自给和自产为主,进口为辅,目前国内整体粮食供应稳定,相对变化依然在于进口端,俄乌冲突情况下,海外谷物商品价格也将延续偏强运行,对国内谷物商品价格构成外溢效应。”方正中期期货研究院院长王骏对澎湃新闻记者分析说,“考虑到我国粮食中谷物供应相对缺口有限,因此当前海外比较突出的粮食价格飙升因素对国内小麦、稻谷和玉米价格的持续拉动不明显或力量不足,国内谷物商品价格大概率会延续高位区间波动,甚至在今年国内种植面积有保证的前提下出现价格回落。”
东北证券也表示,国内粮价温和上涨,不可能出现类似国际价格暴涨暴跌。一方面国家会通过调控稳定市场,作为保障民生的基础性物资,价格上涨过快过猛不符合我国国情,并且国储充足的库存能起到关键的压舱石作用。另一方面农产品本身具有比较强的替代性。比如,玉米和小麦都是能量饲料,价差大了之后,饲料配方就会调整,少用玉米多用小麦;而由于豆粕价格持续上涨,蛋白饲料也开始大量使用棉粕、花生粕等杂粕。
以豆粕为例,豆粕ETF基金经理荣膺认为,目前国内豆粕基本面偏宽松,现货供应充足,而需求疲弱。现货供应端,随着二季度南美大豆季节性到港增加,油厂开机率回升,豆粕现货供应增加;需求端,一方面饲料需求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高价豆粕抑制其使用比例,所以豆粕需求偏弱。在供应增加、需求下降的背景下,豆粕现货偏弱、基差走低、库存上升。
将延续区间震荡
农产品期货整体走强,但近日也有部分品种价格出现一定回调。那么,未来农产品期货走势将会如何?
方正中期研究院农畜产品组侯芝芳表示,当前农产品市场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身供需面影响,二是俄乌冲突所带来供应端的相对变化,三是疫情所带来的需求端的相对变化。考虑俄乌冲突以及疫情影响已经进入后期,因此农产品相关品种已经反映大部分预期,市场不出现特别异常变化的情况下,农产品相关品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