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年格外重视大豆和油料#
年10月,豆油合约国庆节后跳空高开继续上涨,随后走出震荡偏弱走势。月中前,多份报告均利多油脂价格上涨,加上东南亚强降雨天气与俄罗斯威胁退出黑海协议使得全球油脂供应担忧升温,进一步支撑豆油价格上升。
不过进入月末之后,进口大豆远期库存改善和国内油脂需求疲软共同压制豆油跟涨,成交量放大带动价格继续下跌,市场追涨情绪欠缺,豆油滞涨回落。
1、美豆产量下调支撑短期价格,南美大豆丰产改善远期供应
10月份再度下调了/23年度的预期美豆产量至.38百万吨,较9月份预估下调了1.78百万吨,同时还下调美新豆单产量至49.8蒲式耳,同时报告还显示美豆/23年度产量及期末库存量都远少于上一年度,这为美豆盘面回升有所支撑。
不过在排除拉尼娜现象后,南美丰产预期不断加强,10月多家主流咨询机构预计/23年度巴西大豆产量仍将保持在创纪录的1.5亿吨左右,并且巴西新豆播种持续进行,截至10月25日,巴西大豆播种率达到34%;
此外,在10月大豆供需平衡表中,大幅调高了巴西大豆较9月的预估产量和期末库存,尽管调低了阿根廷新豆期末库存,不过其产量和期末库存均高于上一年度,全球大豆远期供应较为宽松。
2、美豆主产区天气干燥,利好美豆加速收割
从美豆近期的作物生长报告来看,截至10月16日当周,美豆生长优良率为57%;截止10月23日当周,大豆收割率为80%,分析师平均预估为77%,之前一周为63%,去年同期为71%,五年均值为67%。
10月过后,美豆收割渐进尾声。整个10月,美国主要大豆产区天气多为高温干旱,降水量低于平均,美国大豆生长优良率自9月底的55%已经上升至最新的57%,升幅达两个百分点。此外,当前收割率大幅提升,不仅高于市场平均预期,还远超同期水平,随着天气持续利好美豆收割,美豆或将提早上市,市场即将面临季节性供应压力。
3、美豆出口检验和销售表现强劲,后市对新作出口预期一般
根据最新美国大豆出口检验报告显示,截至10月13日当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量为.24万吨,远高于此前市场预期的55-.5万吨,较上周修正值增加92.69%;10月累计总出口检验量为.16万吨,较9月同期累计的.37万吨,环比增加.22%。
其中对中国大陆的大豆出口检验量为.98万吨,占出口检验总量的71.71%,较上周增加94.85%;10月累计向中国出口.25万吨,较9月同期累计的57.67万吨,环比增加.17%。公布的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至10月13日当周,美新豆出口销售净增.56万吨,符合此前市场预估的-万吨,环比增加.42%,同比增加.21%;其中向中国出口净销售.6万吨,占出口销售总量的84.60%。
由于中国进口需求大增,提振美豆出口速度加快。美豆出口方面,在10月供需报告里预测/23年度美国大豆出口量为55.66百万吨,低于9月预测的56.74百万吨,较上一年度同期预估的58.72百万吨减少5.50%。10月至次年2月是美豆出口高峰期,11月中下旬过后美豆则陆续到港,这段时间的美豆出口数据对盘面产生较大影响,是市场的焦点。
4.俄罗斯推出黑海协议,引发忧虑提振盘面
俄罗斯10月29日指责乌克兰袭击参与保障海上粮食走廊安全的俄船只,并宣布暂停参与执行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俄乌两国是世界主要葵花油出口国,约占全球出口80%左右,同时乌克兰、俄罗斯也是粮食出口国,因此该消息引发市场对国际油脂以及粮食供
应担忧,对农产品板块特别是谷物和油脂市场造成较大影响。
1、东北天气利好,产量大幅增加
进入10月底,国产新豆收割进入尾声,由于东北主产区天气条件好于往年,整体利于大豆作物收割,黑龙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此外,农业农村部在10月报告中预计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千公顷,同比增加18.3%,预计产量将达到万吨,同比增加18.8%,其中食用大豆消费量预计增加至万吨。
2、新作质量普遍偏低,市场购销氛围一般
新豆质量方面,东北新作大豆的质量存在两极分化,优质优价特征明显,整体新豆颗粒与蛋白含量均较去年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优质豆源仅占20%左右;南方新作大豆相较于东北大豆,交通成本低廉且具有高蛋白的特点,不过近期问题表现在水分偏大,由此今年新作大豆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的现象,多地价格有所下调,农户出现惜售现象。国产大豆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食用消费需求,市场供需相对独立。需求方面,国庆过后多地呈现疫情散点爆发事态,部分豆制品厂商出现倒闭停厂现象,下游需求疲软,整体市场购销氛围一般;10月下旬中粮储公布新豆收购价格,高蛋白筛粮收购价格维持在3.00元/斤,稳定了现货市场心态。
3、进口需求增加缓解库存压力
由于近几月进口大豆库存持续偏紧,油厂压榨率受限使得豆粕豆油库存长期维持低位运行,导致豆二和豆粕内盘表现好于外盘。不过据海关总署统计显示,中国9月大豆进口.5万吨,环比增加55.5万吨,同比增加83.9万吨,且由于美新豆收割10月过后基本结束,11月将陆续到港。因此,市场估计11月和12月进口大豆到港量将超过万吨,有望缓解国内大豆供应偏紧局势。从国内的进口情况来看,据农产品团队初步统计,年10月份国内主要地区油厂进口大豆到港量预计共88.5船,共计约.25万吨(本月船重按6.5万吨计)。其中华东地区(含沿江地区)27.5船约.75万吨;山东地区(含河南15船约97.5万吨;华北地区14.5船约94.25万吨;东北地区7.5船约48.75万吨;广西地区7船约45.5万吨;广东地区12船78万吨;福建地区5船约32.5万吨。此外,据农产品团队对年11月及12月的进口大豆数量初步统计,其中11月进口大豆到港量预计为万吨,12月进口大豆到港量预计为万吨。
1、国际层面不确定因素较多,易造成盘面波动
国际宏观面,由于国庆期间OPEC+宣布减产刺激原油市场强势上涨,油脂作为生物柴油的工业需求增多,从而带动油脂市场。随后公布数据显示9月底美国豆油库存降至两年低位,美豆油再度反弹为豆油合约价格上升提供支撑。
替代品方面,10月以来,东南亚地区面临强降雨天气,马来西亚发生洪水和雷暴灾害可能性加大或将影响马棕产量;此外,俄乌局势绷紧,俄罗斯撤出黑海运量协议可能影响葵花籽油供应。不过在美联储11月和12月的加息炒作下,市场投资者对宏观经济衰退预期尚未削弱,进而削弱油脂上涨动力。
2、豆油库存有所改善,但仍处于相对低位
据数据库统计显示,截至10月18日,全国豆油港口库存为62.2万吨,比上周同期减少3.55万吨,月环比减少0.05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0.33万吨。
由于上周油厂压榨率小幅下滑,大豆压榨量料有回落,豆油库存短期内仍将处于低位运行。市场预计11月中下旬过后,进口大豆陆续到港,原料远期供应改善提振油厂开机率恢复,不过由于天气转凉,油脂消费旺季到来,豆油库存恢复仍需时间积累。
3、棕榈油进口大幅上升油脂整体库存有所增多
菜油方面,据调研显示,截至10月21日,沿海地区主要油厂菜籽库存为5万吨,较上周减少1.8万吨;菜油库存为0.86万吨,较上周减少0.03万吨。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年9月菜籽油进口总量为.65吨,较上月同期.80吨环比减少.15吨,这已是国内进口菜籽油数量连续下降的第4个月。不过随着下月进口菜籽陆续到港,并且受疫情影响以及棕榈油现货价格低迷的影响,菜油需求一般,国内菜油偏紧库存或将有所缓解,对菜油价格形成拖累。
棕榈油方面,9月份国内棕榈油进口数量大幅增加,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年9月棕榈油进口总量为61万吨,较上年同期49万吨同比增加26.2%,较上月同期30万吨环比增加.4%。
截至10月18日,棕榈油港口库存62.7万吨,比上周同期增加3.7万吨,月环比增加20.5万吨,同比增加11.8万吨。由于令吉持续疲软,棕榈油现货价格相对其他油脂价格,更具市场竞争力,中国进口需求仍较为强劲,预计库存仍有上升趋势。棕榈油到港量的大幅增加,弥补了豆油和菜油的库存短缺问题,油脂整体库存继续上升。
截至10月23日当周,国内三大食用油库存总量为.60万吨,周度增加4.50万吨,环比增加2.92%,同比下降16.61%。11月过后大豆和菜籽的陆续到港,也将进一步缓解油脂供应,远期油脂供应宽松预期有所加强。
从全球来看,节后豆油由于+宣布减产以及印尼棕榈油库存下降而跳空高开持续走强;10月下旬,报告利多豆油,俄罗斯退出黑海运量协议引发油脂供应担忧,再度提振豆油价格上涨。
国内方面,由于豆油的工业需求增加,10月为油脂消费旺季,豆油库存有所回落,不过预计11月中旬后进口大豆到港量增多,油厂压榨率料有所上升,加之替代品棕榈油到港量持续增加,国内油脂库存进一步改善。
从基本面来看,豆油受市场情绪和相关品种的影响较大,跟随外盘走势明显。综合来看,全球经济疲软预期、国内供需格局有望改善抑制价格表现,不过天气、出口等不确定性因素频发影响国际油脂供应预期,或将扰动油脂价格短线波动节奏,预期豆油在频繁波动中震荡略偏弱运行。
温馨提示:内容观点具有时效性、局限性和针对性,仅供参考或学习,不构成交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