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诗歌鉴赏题并不难,了解诗歌意象,破解
TUhjnbcbe - 2024/8/14 17:53:00
诗歌鉴赏题,高考中占11分(全国卷,总分。),占比6.9%。单项占比虽不是最高,但得分率却一直不容乐观。不少同学碰到诗歌鉴赏题的时候,也往往紧张的不行,总觉得找不到破解的方法,究其原因,还是难以透过诗歌的文字,读懂诗人的心境,理解诗人的情感,当然在解答题目的时候,也就往往不得要领,只好跟着感觉走了。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破解诗歌的密码,诗歌的“意象”。那么到底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呢?简而言之,就是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情感总是要有寄托的对象的,这些寄托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意象”。这里我们要能够非常清楚的知道,诗人创作诗歌是有一定的规范的,肯定不可以随便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任意客观事物上,所以,反过来想,假如我们了解了这些规范,不也就掌握了破解诗歌的密码了吗?首先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在唐宋时期,那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文人大致都会表达一些怎样的情感?我们还要需要了解的是,不管古今,还是中外,基本人性往往都是一致的,比如离家久远之后,人会思念亲人、想念家乡;人在失意的时候,往往也会愁苦哀怨、再立新志;年少轻狂的时候,又往往会“春风得意马蹄疾”,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抑或满怀迷茫……只不过,唐宋时期,虽然中国经历大唐盛世、两宋发展,但总体上经济发展还是相当落后的,通讯限于书信,交通限于舟车,再加上当时人口最多时期也不过1亿多人,可谓地广人稀。在交通极为不便,通讯十分不畅,夜晚到处漆黑一片,眼前只有昏黄的一盏摇曳的豆油灯照明的情况下,试想,一个人文人,本就心思敏感,孤独之感,忧怀之感,远非今天的人所能轻易理解的。今天,如果心里难受了,可以看电视,看电影,可以逛街,可以打个电话给知心的人,倾诉衷肠,得以宽慰,孤单寂寞之感,百无聊赖之感,相较于古代文人而言,往往是不值一提的。将自己完全置身古代,幻化成诗人,以诗人的角色理解诗人的境遇,自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做到的事情,但站在人性的立场上,以人性的视角,通过“意象”的密码,感悟古诗今意,还是不那么困难的。这也是诗歌鉴赏的前提之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古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的。第一类: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远比今人厚重的多。上文已经提到过,今天的通讯和交通非常发达,远非古代能比,人与人的离别对今天的人而言,是一件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对于古人而言,真可谓“生死离别”。比如下面这首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应该是古人面对离别时共同的境遇,所以,古人自然比今人更加在意离别,留恋离人。那么古人一般会将“对离人依依不舍,亦或离后浓浓相思”之情,寄托于何物呢?1、柳树柳有“留”之谐音,折柳相送,也就有了渴望离人留下的意思,以此来表达对离人即将远去的不舍、深深的眷恋,以及对离人远去时“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的担忧。比如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离别之时,愁绪盈胸,酒可浇愁,借酒一杯,也是对即将远去的离人说:“你的离去,我虽万分不舍,但你亦不可不去,无可奈何之际,借酒一杯,送你上路,带上我的祝福和牵挂,期你我早日得见。”3、芳草芳草,本指香草,隐喻美德。古代自然没有如今的柏油马路,驰道向远方延伸,两旁碧草连天,随着驰道也延伸至无尽的远方,诗人送别友人,自己无法陪伴,诗人便借有美好寓意的芳草,来表达因友人离去的绵绵愁绪,也表达对友人发自内心的祝福。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4、长亭秦汉时期,在人口密集的乡村或关键的驰道旁,大约每十里就设有一亭,主要用来给传递信使提供馆舍、给养。后来又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离人远去,留人自然依依不舍,款款眷恋,能送多远就送多远,渴望多看一眼,带上酒,在长亭喝上最后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正如今天送别,把人送到车站、机场一样,长亭自然也就有了“送别、惜别”的意象。今天我们就先分享这四个在古诗中,常用来表达离别愁绪的意象,其余的古诗意象,明天继续。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歌鉴赏题并不难,了解诗歌意象,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