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同时为了保证本国能源供应和价格的稳定,各国不断加大对生物燃料的开发。第一代生物燃料主要利用玉米、小麦、甘蔗、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粮食生产。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生产原料,如农作物秸秆、草、植物的茎叶等非粮食农作物,因为成本过高仍然没有大规模生产。
-年期间,全球生物乙醇日产量从30万桶增至万桶,生物柴油的日产量从1.5万桶增加到68万桶。年,美国玉米产量的38%用于生产乙醇。使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被认为是近年来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粮食价格波动加剧引起了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它对低收入消费者的购买力产生不利影响,也使得农民很难制定生产计划和投资决策,尤其是对依赖粮食进口的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严峻挑战。生物质能源是否“与人争粮”,是否推高了农产品价格?在能源与粮食安全之间,如何平衡?
一、能源价格影响粮食价格的理论分析
石油价格、生物乙醇价格、玉米价格,存在一定的共同变动趋势。能源价格通过生产成本渠道影响粮食价格。粮食的生产、销售环节需要燃料、化肥、农药及相关产品的运输,这些环节都与石油价格相关。
例如美国农产品生产和运输成本的15%-20%来自对能源的消耗。我国农业也正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能源密集型产业转变,机械化生产的比例越来越大。国际原油价生物燃料的发展,使得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由于石油和生物燃料之间的替代效应,随着石油价格上涨,生物燃料产量肯定会增加,其价格可能会上升。作为生物燃料主要原料的玉米和油料作物生产规模的扩大,间接减少了其他作物的供给,从而抬高其他农产品价格。
例如,年美国玉米种植相比前一年扩大了23%,导致大豆种植面积减少16%,使得大豆价格在年大幅上涨75%。生物燃料产量的增加对粮食价格也造成了积极的需求冲击,推动粮食价格上涨,由此引发了“粮食与燃料之争”。这一点尤其适用于乙醇生产中的玉米和甘蔗,以及用于生物柴生产的油菜籽和其他植物油。主要粮食出口国(美国、巴西等)鼓励生物燃料发展的政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从石油到玉米价格、从石油到大豆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找到了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国内粮食价格的证据;从国内玉米到国际生物乙醇价格,从国际石油到生物乙醇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就短期动态而言,从国际石油到国内玉米、大豆价格,存在短期因果关系;从国际石油到生物柴油价格,也存在短期因果关系。
鉴于这些价格影响的特点,一是要坚定决心推进第一代生物燃料的发展。因为国际生物燃料价格波动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且近几年来我国玉米、大豆、豆油、菜籽油等粮食产品出现了价格低迷的局面,国内第一代生物燃料的发展可能产生提高国内粮食价格的效果,而且会刺激农业投资、调动农业生产潜力,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
二是加强对第二代生物燃料的技术开发。石油价格对粮食价格影响大,由于全球农业的能源需求依赖石油,农业发展面临石油价格上涨的威胁,因此需要扩大替代能源——生物燃料的生产。当然,生物燃料生产的发展重点应放在以农业植物残渣和非食品植物为基础的第二代生物燃料上,增加对该技术的研发和试点投入,提高生物燃料生产中的副产品利用技术,降低生物燃料产业的生产成本。因此,推动生物燃料发展,既有利于能源安全,也有利于粮食安全。